2023-09-26 18:09:04 來源: 搜虎网
炒股时看金麒麟分析师报告,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在题材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近期,北向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引起境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也有人将其视为境外投资者看多做空A股的“风向标”。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北向资金很难反映A股市场的整体走势。 北向资金的净流入和净流出不能简单地视为市场涨跌的风向标。 北向资金信息过度夸大和曲解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交易判断,甚至破坏市场稳定。 北向基金信息披露不完整,容易误导投资者,造成误判。 现阶段应着力培育正确的投资决策参考依据,优化北向基金披露机制,减少信息偏差,更好提升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
汇添富基金研究部主任刘伟林认为,北向基金占比不高,对A股中期走势影响有限。 这并不是绝对的“聪明钱”。 近三年北向资金流向对于市场未来表现没有明显的前瞻性意义。 相反,大幅净流出的阶段往往对应着市场调整的结束。
问:北向基金真的是“聪明钱”吗?
答:很难准确反映A股整体走势。
近年来,北向资金被称为“聪明钱”。 不少国内投资者认为,北向基金就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代名词。 北向资金的变化是海外资金的操作方向。 他们将其视为“风向标”并效仿。 这加剧了外部金融风险和交易波动引起的市场情绪变化的传导效应。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北向资金很难反映A股市场的整体走势,北向资金的净流入和净流出不能简单地视为市场涨跌的风向标。 当A股市场上涨时,内地市场也出现资金净流出。 北向“聪明钱”并不一定那么“聪明”。 例如,2023年8月28日,北向资金净流出82亿元,但Wind All-A指数上涨1.03%; 2023年6月27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5亿元,Wind全A指数上涨1.23%。 北向资金的前瞻性和精准度都不太高。 如果投资者长期将北向资金作为投资决策的时机信号,很可能会造成对A股市场形势的误判。
刘伟林还指出,北向资金占比并不高,并不是绝对的“聪明钱”。 北向资金占比约9%。 公募和私募分别是A股第一和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保险资金持股规模也较高。 因此,北向资金并不是唯一影响市场的因素。 从中长期来看,市场走势更多地取决于自身基本面和政策预期,资本行为对市场表现的内生性大于对市场表现的决定因素。
总体来看,北向基金的交易金额和持股数量占A股市场交易金额和总权益的比例较小。 北向资金流向对核心指数影响有限。 因此,北向基金不能被视为一般投资。 “风向标”。
第二个问题:北向资金信息能否代表外资多空情绪?
答:不能完全代表境外投资者的多空情绪,不够准确。
业内人士指出,首先,除了沪深港通之外,境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A股, QFII和RQFII的交易信息披露与中国大陆不同。 股票交易信息披露不一致。 因此,北向资金交易信息并不能反映外商投资的全貌。
其次,北向信息是大量外资账户交易行为的汇总信息,并不代表北向资金的一致观点。 据统计,近三个月北向资金日均交易额约为1080亿元,而其日均净资金流量仅为46亿元,占日均交易金额不足5%。 假设北向资金各账户实力相等,这种情况下,95%以上的北向交易方向不一致。 例如,1000名境外投资者中,480个多头账户每人买入1亿元,520个空头账户每人卖出1亿元。 最终数据为交易1000亿元,净流出40亿元。 这并不意味着外资出逃就无法解释。 更重要的是,可能这1000名境外投资者中,有600名以常规交易量买入,390多名以常规交易量卖出,只有少数卖家因自身原因大量卖出。 抛开买卖方向的交易量,单纯看资金流向,会是偏的、一般的。
第三,北向资金构成非常复杂,无法从资金流向数据推断出哪些特定类型的投资者在买入或卖出。 北向资金账户包括长期配置和短期交易资金,以及主动管理和被动跟踪资金。 不可能从汇总的资金流数据推断出每种类型投资者的交易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北向资金信息过度夸大和曲解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交易判断,甚至破坏市场稳定。 北向基金信息披露不完整,容易误导投资者,造成误判。 现阶段应着力培育正确的投资决策参考依据,优化北向基金披露机制,减少信息偏差,更好提升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
第三个问题:有人说北向资金习惯性“尾盘出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一种误解,可能会导致市场情绪波动,误导投资者交易决策。
业内人士解释,目前北向交易盘中信息披露过于透明,尤其是涉及特定交易时段的交易,很容易引起市场误解。 例如,收盘集合竞价期间,由于申报时间与交易时间相隔3分钟,北向实时使用额度单边快速增加,随后又突然下降,导致被误认为“异常走势”。尾盘海外资金“涌动”,海外资金大规模外流。 国际指数纳入A股调整当日,先买后卖的情况更为明显,引发市场误解。
问题四:个人投资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北向基金的变化?
答:机构和散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北向交易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
刘伟林指出,散户投资者在A股交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更容易受到北向资金高频数据的影响而进行非理性交易。 考虑到目前国内市场成熟度仍有待提高,尽管2022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已下降至60%左右,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 机构投资者相对专业,更多的是根据基本面来分析市场,北向资金流向只是部分参考指标。 然而,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他们的交易行为往往更多地关注易于理解的简单数据指标。 他们经常利用行情软件和媒体报道来追踪北向资金的实时、每日净流向,并以此作为短期交易的参考。 最终的结果不仅是放大市场资金和价格波动,个人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还可能造成自身的投资损失。
对于北向基金的具体交易数据,例如北向基金买卖交易金额的实时披露,大型机构投资者往往具有先发优势,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来掌握和充分消化所披露的信息实时。 还有专业的团队获取各种研究分析报告,因此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及时、质量更高。 可见两者在信息获取范围、获取及时性、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北向信息过度披露不利于维护市场公平正义。
五问:北向基金信息披露安排是否合理?
答:针对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安排不符合市场惯例,其公平性值得怀疑。
A股市场拥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和各类机构投资者,包括公募、私募、社保、保险、自营证券公司、外资等不同类型的基金。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只有北向基金在盘中和盘后实时披露资金流向和持仓的详细数据。 其他一些投资者类别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仅少量反映其持仓信息,信息披露安排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北向资金相对较高的信息披露频率和动态变化,容易引起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甚至可能引发跟风交易。
从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的经验来看,一般没有要求某些类型的投资者披露实时盘中资金变动和盘后持股信息,境内投资者与境外投资者之间也没有高度区分。外国投资者信息披露。 制度安排。
“这种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披露是不公平的。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由于北向基金的信息被过度放大,密集的信息轰炸可能会干扰投资者的判断,从而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跟风的投资者也会很容易因此遭受损失。” 上述人士表示,盲目追随北向资金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 投资者应始终根据上市公司的业绩、金融环境和宏观基本面等特征,参考更能体现公司价值的相关信息。 信息披露、着眼长远、价值投资。
问题六:您如何看待当前北向资金数据?
答:过度披露交易信息会导致数据处理能力强的投资者过度交易,其必要性仍有待商榷。
北向资金波动加剧引发广泛关注。 其中,交易信息披露水平过高,尤其是盘中实时披露买入交易金额、卖出交易金额、净流入流出金额等,被认为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
北向交易的信息披露具有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远超其他类型的A股基金。 从频率上看,北向交易在盘中、盘后实时披露,市场交易者在盘中主动推送资金流向信息。 从范围上看,北向交易披露了交易的个股、交易量(成交量)、当日收盘持仓数量等。
业内人士表示,数据处理能力强的投资者,除了实时跟踪北向资金流向外,还可以根据每日持仓变化计算出北向资金增持量。 尽管北向资金是否“聪明钱”存在争议,但它们确实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来源。 由于其研究能力、资金规模、人才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一些急需“灯塔”的投资者可以利用其数据处理优势筛选标的。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北向基金“风向标”交易的行列,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共鸣,过度交易更容易让北向交易信息成为影响股价的因素,但真正获利的投资者从此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成为股市的“内耗”,被“割韭菜”。
刘伟林认为,北向资金信息过度披露不仅可能因“跟风效应”放大市场资金和走势的盘中波动,还可能给散户投资者在跟风过程中造成投资损失。 未来北向资金的披露频率可以适当降低,比如取消实时盘中流量和交易的披露,或者减少盘中披露的频率,仅在盘后详细披露当日流量和交易。关闭。 这既保留了北向资金流向披露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减少其对市场造成的干扰。 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减少散户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对个人投资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在送你60元福利红包,直接提现,无需任何技巧~~~快来参加活动吧!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据统计,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35亿辆,新注册登记汽车更是连续十年以每年超过20...
讯 www.yule.com.cn 法国当地时间5月18日,第77届戛纳电影节于首周末举办贾樟...
昨天,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墓主人...
本周五,楼市迎来诸多利好,四项重磅政策同时出炉,包括购房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
了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为1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分别发行了三期金融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