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2023-10-26 03:01:33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1、持续攻坚学校人才培养核心领域

课程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它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 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 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校育人的蓝图。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 抓课程教学,就是要抓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教育质量。 它关系到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和健康成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课程教学改革。 世纪之交,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针对应试教育无法培养适应能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这一突出问题,取得了进步。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决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基础教育从数量和规模转向效率和质量。 转型。 同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努力贯彻落实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目标”。经过大约10年的实验,全国范围内的材料系统”。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22个科目和普通高中16个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同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在42个试点地区率先试点。 2006年,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于2004年秋季开始试行,到2012年秋季,全国各省(区、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实施新课程。 为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教育体制。

20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义务教育阶段到普通高中,从部分地区和学校试点到全面推广,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这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行动,是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 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 重大举措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环节作出重要部署、狠抓部署。

_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_深化课程改革文件

2、核心素养教育蓝图的变革与实施行动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 我们正在进入以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为代表的智能时代。 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安全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人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意志品质等社会情感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需要规划未来教育,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和细化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质体系,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因人而宜。 培养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本质品格和关键能力; 将核心能力培养具体化、细化为各课程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组织陆续修订发布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语文、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项(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16项(2022年版)。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国家教育新蓝图已经绘制,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核心素养教育蓝图的转变和实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行动。

_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_深化课程改革文件

一是推动地方政府重点制定、实施、修订和完善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明确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责任以及“时间表”。 ”和“施工图”用于课程实施。 》,赋予学校必要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自主权;坚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坚持广泛研究、循证决策,不断优化课程改革进程;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研究、培训、教学装备、数字赋能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措施,为全区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是鼓励学校立足自身实际,分析资源条件,以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实施和修订为主要抓手,根据学校实际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增强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用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三是推动教师和相关专业组织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评价等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努力将课程理念和原则要求转化为有效教育实践。

深化课程改革文件_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_

核心素养定位是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强国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期待。 这种表达和期待的背后,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方方面面到要素、从眼前利益到持久价值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全部目的就是教育人,使人成为完整的、活泼的、全面发展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它要求知识不能仅仅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而要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灌输,努力达到“清天下”、“周周清”、“月清月”的目的。将知识还原到生活生产场景,让学生边做边学、运用中、创造中,从中了解学科内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促进转化将知识转化为读写能力。

教育方式的转变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中最有意义、最具挑战性、最重要、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按照中央要求,要大力推进教育方式改革,让学生从会解决问题走向会做事,让学生选择做什么、学会怎么做做到身临其境,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 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实施,必然涉及到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再加工和再制定。 这是一个课程再造的过程。 这一转变过程结合实际,必须始终坚持为党为国育人,着力培育核心能力。

_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_深化课程改革文件

三、创新行动,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现行体制机制的弊端几乎处处制约着课程与教学改革。 比如,学校难以成为真正的改革主体,缺乏必要的灵活独立的空间; 部门划分导致对教育改革的支持本身无法形成合力; 受“GDP”等教育质量观影响,一些地方仍然用考试成绩、录取率来评价一个地区和中小学教育质量; 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班级规模大、师资结构失衡等问题,难以自我排除,导致教育改革缺乏积极性; ETC。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构建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行动计划》以“形成配套常态化、长效实施工作机制”为主要目标,着力构建深化改革长效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国家和省级课程实施监测”系统,形成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反馈和改进机制; 建立“精品课程”、“科学开放课程”展示交流机制和“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促进先进教学改革经验的培育、创造、交流和分享。 建立健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将学校实验课程开设纳入教学检查和日常督导,将实验运营纳入中考”,实现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各地学校建立自下而上的教研选拔机制,向学校、教师询问需求”,扭转教研活动脱离实际教学需要的倾向; “探索建立学校正在建立高级教师到教学科研机构轮换、交流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教学科研服务能力的课程改革;”等。

_深化课程改革文件_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行动计划》要求在持续推进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配套工作机制,不断激发改革活力,确保改革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战略举措和行动。

最深的变化是体制机制的变化。 课程教学改革不能仅仅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而应该超越课程看课程,超越教学看教学。 应该能够从明天的角度来思考今天的课程,以全球的视野来规划本地的教学,把课程放在眼里。 教学改革关系社会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关系整个教育治理体系。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处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学校均衡发展和特色建设、上级统一规范和标准等问题。 学校独立灵活的关系,在加强依法治理、增强底线思维的同时,为学校特色建设、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留有空间和余地,激发基层改革活力,让先进教育理念和新鲜的教学经验实践不断从学校土壤中生长。 这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真正落实。

(作者刘喜朗为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民教育》2023年15-16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清心妙语”创意征集优秀作品名单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