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苏产”作品屡获大奖用精品力作描绘江苏文艺画卷

2023-12-29 02:05:19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随着时光列车呼啸而过,面对即将过去的2023年,我们度过了怎样的文化生活? 江苏有哪些文化活动让您记忆犹新?

在这个特殊的岁末,我们以年为轴,回望时光刻下的文化印记。 其中,既有高瞻远瞩的谋划部署,也有精美绝伦的文艺作品,有深远永恒的历史回响,也有文化创新的不断突破……每一个闪亮的文化印记,都是生动的写照。江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苏州出品”作品屡获殊荣

用精品力作描绘江苏文艺瑰丽画卷

文化热点话题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_

消息

2023年,文学苏军用心、用情、用心书写伟大时代,积极推出文艺佳作,创造无数“高光时刻”——1月11日,江苏省第十二个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揭晓,电影《岛屿守护者》等93部优秀作品入选; 5月21日,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著名昆剧演员施夏明凭借昆剧《瞿秋白》荣获梅花奖,成为江苏省首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全球第50届梅花奖男演员; 11月4日,第36届中国金鸡奖揭晓,苏联电影《封神1》荣获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创造了江苏电影史上的新纪录; 苏州电影集团出品的《梅都》荣获最佳音乐奖; 12月1日,2023年度江苏省文学艺术奖揭晓。 戏剧、电影、音乐、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杂技等文学批评等8个艺术门类获奖作品270件(人); 12月20日,第八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揭晓。 叶兆言《羿锋之门》等48部作品(件)获奖,6件作品(件)获文学编辑奖、文学新人奖,《奇迹》、《中山》编辑团队等6件作品(件)获奖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荣誉奖。

记者视角

2023年,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将充分展现江苏文艺的蓬勃面貌和创新创作活力,成为江苏文艺的新时代江苏文学艺术再上新台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新体验的生动见证。

这些杰作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现实主义的关注,给人们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比如电影《守岛人》等一批文艺创作,真实反映时代、描绘生活,以凡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带来朴素的家国情怀表达,展现坚忍不拔的力量。和“平凡中的不平凡”。 “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人文温情和思想深度,引起每个人的精神震撼。《封神第一部》、《羿锋之门》等作品,无不将当代思维融入到创作中,用博大的思想和艺术的视野去发现和挖掘。”题材背后更深刻的思想表达和更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苏地域文明源头探寻工程、江苏文化文脉采集、研究与传播工程

创新保护中华文化基因

文化热点话题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_

消息

在保护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创造更多江苏标志性成果,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是江苏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化脉络整理研究传播工程”,对江苏历史文献典籍进行全面梳理。 计划藏书3000册的“江苏图书馆”,目前已出版1285册。 2022年7月,江苏地域文明发现工程正式启动,深刻揭示了江苏地域文明在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

记者观察

江苏文化底蕴悠久、底蕴深厚,兼具南北特色。 吴越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文化在这里共存、相辅相成。

如何守正创新,通过有效保护促进文化遗产焕发活力?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一张具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 今年,江苏区域文明探索工程稳步推进。 以丰富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的研究成果,揭开了江苏文明起源之谜,为江苏儿女谱写了共同的“家谱”。 正在进行的“江苏文化文脉征集研究传播工程”,实现了“盛世文学修养”的壮举,实现了江苏文学经典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除了纸质图书出版外,“江苏图书馆”的数字化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江苏图书馆”数据库共收录影印图书557册(约50万张图片)、打字图书169册(共计约6300万字)。 )。 推进江苏区域文明探索工程,深化“江苏文化脉络研究传播工程”,更好地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增强历史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为江苏建设贡献江苏力量。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

紫金文化艺术节

秋天一起去一场艺术约会吧

消息

每年9月至10月,江苏大地变得“很有艺术感”,一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如期而至。 本届艺术节期间,全省20余家剧院上演了23部新剧目、8部优秀剧目、20部特邀剧目、7部大型音乐剧新作品。 高水平艺术展览和“艺术感动青春”江苏优秀青年才俊精彩展览,在全省各区市县(市、区)开展重点群体文化活动2000余场,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

记者视角:

一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可谓是一座连接人们与文化艺术的“桥梁”。 紫金文化艺术节作为江苏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艺术盛会,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既是展示文艺苏军实力和形象的平台,又是一个展示文艺苏军实力和形象的平台。促进江苏文学艺术成果交流。 纵观本届艺术节,23部新剧目中入选县剧团作品多达10部,基层文艺院团入选作品比例明显上升。 这些“沾染却露”的“县剧团作品”用温暖真挚的乡土气息和更加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力寻找与时代的共鸣点,让观众耳目一新。 本届艺术节,全省各地围绕群众文化“百千万”评选的品牌、团队、骨干,市、县(区)通力合作,积极策划开展2000余场重点群众文化活动。 相声、小品、地方戏都是周围人用当地方言说话。 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不少人在观看的同时用手机记录下了难忘的时刻。 紫金文化艺术节潜移默化地培育着江苏人的“艺术细胞”,努力探索文化与人之间更多的“共情密码”,不断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十三届江苏书展

文化热点话题_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

在追梦路上闪耀精神之光

_文化热点话题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

消息

7月1日至5日,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在苏州举行。 主、分展场共举办了2000余场活动。 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约2.52亿元。 直播阅读总人次突破1.6亿,超过14万人走进苏州主会场读书、买书、参与读书活动。 热度、交易量、读者满意度等均创新高,第十三届江苏书展成为历届“最火爆”。

记者视角:

诞生13年来,江苏书展硕果累累,锐意创新。 第十三届江苏书展推出了一系列充满创新创意、彰显江苏特色的专业展览和体验活动,掀起线上线下展览热潮,使本届书展成为疫情后的“流量王”。 在创新方式上,本届书展首次取消了开幕式,将完整的时空回归纯粹的阅读。 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举办读书推广活动,使书展超越了“图书销售”的单一维度,成为综合性的文化展会。 新华书店“江苏读书会·全民读书新力量”读书沙龙座无虚席。 著名作家的新书分享会结束后,等待签售的队伍排起了长队。 本届书展还首次引入“书”线上集中直播,并结合数字阅读、沉浸式体验等特色体验项目,为读者打造全新的立体阅读体验。

书香文化和读者为本的理念是本届书展受欢迎的秘诀。 此次书展的火爆,充分说明了江苏人民爱读书、读好书、善于读书的传统得到了完美继承和发扬。 在很多读者心目中,江苏书展已成为读者心中的读书“灯塔”,成为江苏人民期待的新文化民俗。

民族舞剧《红楼梦

很难找到的“现象级”热门歌曲

_文化热点话题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

消息

今年8月5日,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江苏省文化投资集团策划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由江苏大剧院出品。 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湛的审美表现力、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在众多“顶尖大师”中脱颖而出,成功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与此同时,国舞剧《红楼梦》也获得了市场的巨大认可。 该剧自2021年9月在南京首播以来,已在全国巡演100多场,足迹遍及20多个城市。 一票难求,成为“现象级”的艺术爆款。

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__文化热点话题

记者视角

正如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毅所言:谁也没想到民族舞剧《红楼梦》会如此受欢迎。 它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有些人看了两遍、三遍甚至十几遍。 这部剧太受欢迎了,以至于很多人都涌入一座城市看剧。 追剧后,他们从江苏赶到山东,再赶到上海,又赶到新疆。 他们坚持要拍各种版本的“保带”,“柴柴”会追着他不放,他才肯放弃。 据统计,年轻人已成为国舞剧《红楼梦》的主流购票人群。 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很多人特地穿着汉服来看戏,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更难能可贵的是,国舞剧《红楼梦》引发了一场重读原著的热潮。 通过这部舞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温、品味经典,从中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市场与口碑双赢,国舞剧《红楼梦》做对了什么? 舞剧导演李星、李超作为中国新生代舞蹈的代表,从年轻人喜爱的《十二金钗》的角度重构剧情,将年轻人对经典的演绎融入其中,并进行了表演。年轻人的《红楼梦》在我心目中。 他们不仅通过舞蹈来呈现大观园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将情感融入其中,将中国传统美学与时代审美观念融为一体,让人们从感性审美走向情感共鸣,与情感产生共鸣。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 需要。 可以说,国舞剧《红楼梦》成功唤醒了当代年轻人深厚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昆剧扬帆“出海”

通过歌剧唤起文化共情

文化热点话题_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

消息

“不到花园,怎能知道春天的美丽呢?” 9月14日至15日,巴黎雷博拉剧院座无虚席。 江苏省演艺集团传承版《牡丹亭》连续两晚在这里演出,将法国观众带到了现场。 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 此次演出是“与文明相遇:中国昆剧江苏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牡丹亭》首次进入巴黎。 已故著名昆剧表演家、被誉为“昆剧皇后”的张继清领衔江苏省昆剧演出,引起轰动。 37年后,传承版《牡丹亭》再次在巴黎上演。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凄美爱情故事再次引起海外观众的共鸣。 主演孔爱萍、施夏明七次谢幕,掌声和赞誉不绝于耳。

记者视角

作为海外观众最认可的剧目,昆剧《牡丹亭》诞生已有400多年,几乎成为中国昆剧的代名词。 江苏昆剧院成立以来,《牡丹亭》曾多次被重新创作。 凭借不同演员多个版本的独特艺术呈现,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此次在法国上演,由今年梅花奖获得者施夏明和国家一级演员孔爱萍主演。 展示了新一代昆曲人的艺术水平和精神面貌,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性。 信息,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昆剧的唱腔委婉绵长,韵律微妙飘逸。 是最能代表中国美学的传播载体之一。 此次昆剧作为文化大使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近年来,江苏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开放方式”。 《鉴真东游》、苏州国家交响乐团等多部原创歌剧曾赴海外巡演。 每张“艺术名片”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凡魅力,谱写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紫金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小剧场单元首届全国小剧场话剧《紫杯》优秀剧目演出

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_文化热点话题

在“小剧场”中收获情感与美

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_文化热点话题_

消息

今年3月,一场小剧场风暴席卷南京——紫金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小剧场单元、首届全国小剧场话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南京新戏剧集锦》等活动相继开展,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小剧场戏剧艺术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和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赋予了江苏小剧场独特的活力。

记者视角

如果说大剧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动脉”,那么小剧院就是“毛细血管”。 小戏剧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已有41年的历史。 多年来,江苏省小剧场建设进展迅速。 目前,江苏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座,总座位数约25万个。 这些小剧场就像一颗颗珍珠,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独特的文艺地标,让艺术之美“触手可及”。

当城市里的大剧院越来越多时,小剧院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事实上,一方面连接艺术创作,另一方面连接文化旅游消费,小剧场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美”的特点,在演艺生态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的”。 由于空间“小”,小剧场可以无限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 舞台上演员的表情清晰可见,更容易让观众与演员产生共情,擦出独特的火花。 由于其“规模小”,大部分剧目都是由年轻人自编、自导、自演。 因此,小剧场成为了青年文艺工作者实现梦想、孵化精品剧目的舞台。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为突出特点的小剧场,更多地展现出文旅演艺项目的属性,成为新的演出业态和文化消费的新场景。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烟花”“文艺风”小剧场在全省落地生根,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中国戏曲(昆山)节

让古戏唱响时代新节奏

消息

10月10日至10月31日,2023年歌剧百剧(昆山)节将演出6大剧目、20个折子戏。 15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44位“梅花”齐聚昆山。 为剧迷、电影观众提供一场“戏剧盛宴”。 盛典期间,江苏戏曲界“好戏不断”。 经过几年的精心建设,昆山歌剧院和白戏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 周栋梁、李正成、于九林、陈诚荣获“新时代中国戏剧(盛行/旦行)领军人才”,入选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视角

600多年前,“百剧宗师”昆剧在昆山传唱,并传遍世界各地。 600年后,昆山搭建了戏台,描绘了戏曲繁荣的宏伟画卷。 自2018年创办以来,戏曲(昆山)节已走过第五个年头。 五年来,这场戏曲饕餮盛宴为全国各地戏曲剧种、剧团汇聚、展示、交流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不仅实现了全国348个剧种的“大团圆”,也为一些少数民族剧种、珍稀剧种、濒危剧种向全国观众展示提供了平台,有效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百剧节(昆山)上,时常能听到不少专家、演员发自内心的感叹:这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空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几代人。 这个舞台上,全国348个戏种全部缺席,其中包括实力雄厚的地方戏曲和濒临灭绝的民间戏曲。 他们同台演出,互相吸收、互相学习,进行跨戏曲交流对话,鼓舞人心,体现了戏曲工作者传承和创造的艺术激情。

保护地方戏曲,就是保护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让人们记住地方口音,留住乡愁。 戏曲白戏(昆山)节让许多“活化石”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赋予了它们新的生机和活力。

“何为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展”

以“数字”方式探索长江文化

_文化热点话题_2021年文化热点话题

消息

11月24日,“何为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展”在江苏大剧院开幕。 作为国内首个以长江为主题的数字展览,本次展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将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搬进2500平方米的展厅,讲述长江的故事在新时代,以创新的方式。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看体验。

记者视角

以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背景,“为何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展”运用5G技术、4K互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展示长江文化长江文明以独特的视角和展示方式。 更好地“活”在当下,“流”向未来。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欣赏这片长江美景的体验无疑是丰富多彩的。 例如,在《长江诗意山水》章节中,参观者只需拿起手机扫描山水图,就会弹出相关诗词,站在山水之上。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首诗,作品还巧妙地运用3D打印、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参观者与长江“对话”。 伴随着四幕渐进式的舞台体验,观众还可以变身一艘小船,徜徉在数字长江中。

“何为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工具和媒介,从更多维度“挖掘”长江故事,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人、城、地共存的千年故事。河流。 将古往今来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感,浓缩成有共识、有共鸣、有共情的“文化印记”,不断给游人带来新的理解、新的感受、新的惊喜,让“长江”变了从具体的“水脉”到渗透人心的“文化脉络”。

新华社·路口记者 王辉 吴宇扬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抗羰基化,你真的会抗糖吗?!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