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复旦中学马相伯纪念馆的办学历史、指向和思想

2023-07-25 01:01:49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复旦中学马相伯纪念馆被誉为上海十大新校园文化景观之一。 马相波先生是复旦中学的创始人。 2010年,为纪念马相伯先生诞辰170周年,复旦中学筹建马相伯纪念馆。 纪念馆的陈列框架借鉴了《史记》的风格。 通过这一展览框架,有效呈现了复旦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复旦教育思想,成为复旦中学办学精神和教育经典的展示展厅,以及复旦中学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象征载体。 这座纪念馆深刻体现了复旦中学的历史、定位和思想。

一、寻找和理解复旦的文化基因

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必须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思想基础,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根,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就会造成万千学校的同质化。

复旦中学马相伯纪念馆的筹建,就是为了给自己“画一张脸”,深挖这所学校的文化基因图谱,体现和体现这所学校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个性和教育品质。 只有弄清楚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的基因图谱是什么,我们继承了什么,我们的未来将走向什么样的历史轨迹。

2002年10月,复旦中学启动百年校庆筹备工作。 以研究学校历史和筹备百年校庆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寻根工作。 在校史整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校百年教育探索历程,合理总结提炼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特色,进而科学规划和完善学校未来的发展道路。

复旦中学是一所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的百年名校。 1905年,马相伯先生创办复旦公学; 1917年,复旦公学升格为大学,设立中学部; 1922年,大学部迁至江湾,即今日的复旦大学。 中学仍在李公庙,也就是今天的复旦中学。

2017安徽高中不分文理__2017高中分不分文理

从1905年到今天,复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自强不息。 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奠定了中国近代基础教育的思想源泉,聚集了一批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伟大人物,上演了一系列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造就了陈寅恪、胡升、竺可桢等一批文化科技领域的大师。 复旦辉煌的背后,复旦历史的“名”背后,总有三句话:“自强不息、育人有方”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追求; 这些百余年风雨积淀的深厚文化,是复旦文化的“根”和“源”,是复旦的文化基因。

2.继承和发展复旦文化精神

复旦中学百年校庆之际,著名教育家于毅为学校题词“旧状态,新生活”。 这四个字清晰而深刻地凸显了今天复旦中学的使命。

复旦今天的发展,不可能也完全不可能离开源于复旦“根”和“源”的复旦文化精神。 因为一所只传授知识的学校不可能是好学校,无法支撑民族精神建设,无法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然而,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复旦传统文化的追寻和复制,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种文化。 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继承文化、扬弃文化、创造文化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 也因为我们面临着新的时代、新的学生、肩负着新的责任。 复旦中学要从历史名校发展成为现代名校,就要把学校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入教育现代化。

基于这种思考和认识,学校于2002年提出了“文化立校、自强育人”的办学理念,并在践行这一办学理念的过程中,着力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三对关系。

“以文化立校,自强不息”的办学思想是基于复旦中学特定的历史文化,是百余年来积淀的文化精神和个性的体现。 所谓“以文化立校”,就是指“固本兴人”的基本方略。 在继承复旦固有的文化基因——“自强育人”的教育追求、“博学笃行、认真质疑、严密思考”的教与学理念、“服务、团结、奉献”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使复旦中学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更加丰富、更加完整,更加具有时代性和领先性。 行为规范,做到文化“引”人、文化“聚”人、文化“人化”人。 所谓“自强教育”包括“道德自强、智力自强、身体自强”。 “自强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创新、体质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完美人”。

_2017高中分不分文理_2017安徽高中不分文理

“以文化立校,自强不息”的办学思想,凝聚着复旦中学的历史,体现了百多年来复旦先贤和后人对培养复旦学子素质的执着追求。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清晰展现了复旦百余年来的校训、校风、校风的传承和发展,凸显了复旦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复旦的历史和现实责任、价值追求、教育理想。

“巩固、振兴”是学校的发展战略。 所谓“固本”主要体现在三个坚持:坚持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复旦教育思想本源; 所谓“活化”,就是赋予传统以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发展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发展上:发展自强育人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方略,发展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博雅教育,发展和凸显学校深厚、高雅、正直的人文精神特色,建设“文理结合、人文见长”的人文高中。

“文理交融”中的“文”是指人文和人文素养,“理”是指科学学科和科学精神,“文理交融”是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并重,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 “人文卓越”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科卓越,它强调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人文精神着称。

百多年来,复旦中学始终强调“崇尚科学、强调人文”,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注重科学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坚持以“团结、服务、牺牲”精神为指导的人文教育,努力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文理融合,人文卓越”是复旦完善的教育传统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继承和发展。 复旦中学的特色是对复旦历史的继承和对复旦历史的超越。

可见,今天的复旦中学必须承担起学生多元化发展和学校个性发展的双重使命。 它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追随时代的脚步,复旦中学决定走人文高中发展之路,探索和培养创新素养。 这是对社会和教育转型要求的积极反思,是对自身历史和教育思想的理性回归。

三、构建特色发展之路

_2017高中分不分文理_2017安徽高中不分文理

学校在继承百年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从历史名校到现代名校”的发展愿景,提出“立文化立校、自强不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知而笃行、恳切探究、严密思考”的教育目标。 载体,以“课程·课堂·实践”为主线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经过十余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复旦中学建立了以“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为核心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为中心的“空白”课堂教学体系、以“学生讲课”为核心的学生实践体系,凸显了“文理结合、人文见长”的人文特色。

1. 博雅教育计划

2009年以来,学校在坚持基础课程校本实施的同时,着力探索建设以“文化”为主题轴拓展研究的综合课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博雅教育的整体课程框架(见图1)逐步建立。

2020年以来,在高中教育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复旦中学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充分利用复旦大学资源,以哲学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中学生哲学教育课程。 哲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掌握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方法,为人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这是哲学课程赋予学习主体完整的生命成长的最高价值体现。 从根本上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教育命题。

2017安徽高中不分文理_2017高中分不分文理_

2、“空白”课堂教学

2017高中分不分文理__2017安徽高中不分文理

在深化实施“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过程中,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基本要求,即“三个体现”: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考思辨的过程、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体现教师主导学习的过程。 在此条件下,“留白”教学实践随着复旦中学博雅教育的推进而呼之欲出。 顺势而为,学校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正式将教师课堂教学探索定为复旦中学“留白”课堂教学研究。 “空白”课堂的提出是对学校多年来课堂转型实践的总结、归纳和提炼,汇聚了复旦中学师生的智慧。

总之,“留白”课堂就是体现“留白”理念、运用“留白”策略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生活智慧提升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诱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国画留白的目的是为了给观者留下积极参与想象、品味和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留白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一方面,“留白”并不是避重就轻、避重就轻,而是吸引和造势,为学生的思维成长和情感生成创造环境,体现一种教育智慧和教育策略。 另一方面,“留白”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充分酝酿、探索、实践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思维和情感、方法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教学对象,而是课堂的共同建设者、自己学习的主人,展示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空白”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可以合二为一,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 因此,“空白”课堂不仅是行为方式的改变,更是对课堂、教育本质认识的改变。 “空白”课堂要求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要求教师重新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和需求,重新定义自己在教学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课堂,促进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和提升。

3、学生练习

课程开发和课堂变革的效果不仅需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来发现和呈现,更需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来内化和升华。 学校在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的同时,着力开展知识、实践、研究为一体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博思学子大讲堂”和“文博研究”,努力表达课程和课堂的学与思,内化为自身基因。

2017高中分不分文理__2017安徽高中不分文理

“博斯学生大讲堂”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设计的一项开放式学生活动,以社会问题评论、文化现象解读、历史文化探索、影视艺术欣赏等多种形式呈现和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旨在引领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社会探索,从知识积累走向智慧生成,从兴趣培养走向全面成长。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博斯学生大讲堂”日益普及化、常态化,与以大师为主体的“相会文化大讲堂”一起成为复旦大学两大互补的教育载体。 由于生活经历、思维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幼稚,但在“知识-体验-创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在碰撞中发展,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健康发展,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文化判断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文化文化研究”是学生在复旦大学教授和我校导师指导下,走出校园探寻历史文化源头、探究社会文化现象的实践活动。 自2011年起,每年暑期都有200多名学生分批前往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井冈山、厦门等地开展实践考察。 实践以文化考察为核心,融入专题研究、自主设计行程、自主设计集体考察计划、写家信、记日记、与友好学校学生互动等。

一方面,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广阔的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文化研究的热情,促使他们尝试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历史、探索文化,用理性思维对历史和现实给予新的诠释,在文化的感知中创造文化。 另一方面,许多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课堂与社会、实践与智慧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规范意识、角色意识的形成。 学生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学会做人、做事、学习。

(作者王长芬为上海复旦中学副校长)

《人民教育》2023年第10期,原标题《文理融合、人文卓越——上海复旦中学人文高中的探索与实践》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