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打造“江西样板”

2023-10-21 22:06:34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一、十年砥砺奋进,开创江西普惠金融新局面

(一)建立机制,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 一是加强监督指导。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江西监管局党组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赛辉亲自高层部署、推动,联合印发《江西银行保险业普惠金融行动方案》连续五年。 结合江西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普惠金融行动方案。 将金融信贷计划分解到各机构、各区市,构建从横向到边缘、纵向到末端的矩阵工作体系跟踪落实,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监管评价和考核监测机制。

二是推动各级联动。 制定普惠金融局领导联络点制度。 省、分局领导班子设有联系点,联系县(市、区)党委、政府联系点,形成各级领导抓普惠金融的工作机制。 明确各部门、监管局职责边界,形成联合监管合力,推动考核目标完成。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 组织编制普惠金融知识书籍、农业农村和扶贫政策文件汇编、金融扶贫产品案例汇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和产品案例汇编等,组织开展普惠金融政策培训,编写出版《普惠金融工作动态》。 多渠道实施普惠金融政策。 开展“普惠金融·建功立业”活动,激励优秀,为普惠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推进改革,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是完善专业普惠金融服务机制。 引导大中型银行机构建立专业化普惠金融运行机制; 引导地方法律机构结合自身定位,着力提升服务能力。 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督评价,指导银行机构完善尽职免责制度,落实不良容忍度、普惠金融指标权重比等考核要求,提高“敢贷、愿贷”水平。贷、能贷、会贷”机制。

二是稳步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继续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口问题。 2011年,全省1402家乡镇银行机构全部实现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16826家行政村银行已实现村村通基本金融服务。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已实现县域全覆盖,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达98.63%。 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和行政村基本金融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 同时,继续引导保险服务向农村延伸,通过三农保险服务站、银行网点提供保险服务,实现乡镇保险服务100%覆盖。 全省基本实现“乡有机构、村有服务、户户有户口”。

三是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 指导各银行机构制定普惠金融信贷计划并分解至各地区、各市,通过监测评估落实机构责任。 截至2023年8月末,江西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2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11倍。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063.32亿元户数136.02万户,比2018年末分别增长1.45倍和76.26万户。涉农贷款余额1.96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3.83倍。十年来,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取意识不断增强,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开展试点,发展地方普惠金融模式。 2020年9月起,江西省赣州、吉安获批成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江西监管局主动服务大局,聚焦重点,积极提升试验区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一是鼓励探索,带头种植“试验田”。 2021年初,江西银保监局印发《关于支持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从构建普惠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督促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支持试验区改革发展。 。 截至2023年8月末,赣州、吉安试验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70.22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69.29%,增幅高出32.13个百分点各种贷款利率; 涉农贷款余额5020.05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69.29%。年末增长35.65%,普惠涉农贷款余额1615.11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22.43%。

二是压实责任,构建密集的机构“服务网络”。 支持银行、保险公司在赣州、吉安增设分支机构。 试验区共新设银行分行33家、保险分行39家。 不少银行在试验区设立专业网点,拓展服务网点,延伸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

江西省普惠金融政策__江西省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以创新驱动,打造服务“助推器”。 积极推动试验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 例如,江西银行在试验区首创“数字动产贷”,交通银行“新农直贷”、光大银行“快捷贷”均为全省首创。 单,井冈山市推出“旅游收入权质押贷款”,南康区推出“南康家具贷款”,石城县推出“鞋服产业贷款”,新干县推出“行李贷”,人保财险在安福推出县《靖港柚(金兰柚)价格指数保险》等。 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盘活了试验区金融资源。

2、打造“江西模式”,打造普惠金融服务中心

为缓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集团融资难、贵、慢问题,弥补县域传统金融服务短板,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提出创造性地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普惠中心”)建设。

2020年以来,在全省11个地市共建设41个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行性、覆盖面和满意度。 其中,赣州市南康区普惠中心成为样板工程,得到江西省政府领导的认可。 其他包容性中心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截至2023年8月末,全省普惠中心已为17681户家庭匹配发放贷款182.41亿元,形成了集政策推广、信贷服务、信贷撮合、信用增信、培训培训五大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咨询。

(一)创建政策宣传中心。 普惠中心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广泛宣传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知识,帮助当地企业和居民用好金融工具、防范金融风险。 一是开设专门的线下促销专区。 会场设立政策宣传区,展示普惠金融政策汇编和宣传单张,滚动播放政策宣传视频,工作人员现场宣传普惠金融知识; 设置电子宣传终端,重点宣传地方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政策和服务。 产品。 二是开设网上宣传专栏。 符合条件的普惠中心在网上开设公众账号,设立直播专区,组织金融机构定期开展直播活动,宣传普惠金融政策和产品。 利用地方政府服务网站开设“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专栏”,宣传普惠金融政策。

(二)创建信用匹配中心。 普惠中心开发系统平台,聚合金融服务资源,快速响应融资需求,提高银企对接效率。 首先是需求的“综合”监控。 普惠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动、走访企业、银企对接会等方式,向市场主体发放信贷需求调查问卷,引导有信贷需求的主体到普惠中心申请业务。 二是“一次性”申请贷款。 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查看各类银行机构和各类普惠贷款产品,快速查询、搜索、匹配适合自己的普惠贷款产品,选择机构。 中心推送给银行,以提高贷款申请的成功率。 三是“一对一”金融服务。 银行收到申请后,将按照“立即响应、限时对接、限时处理”的原则主动联系客户,限期决定是否受理申请。 受理后,银行将限期办理申请,加快融资服务。 四是“一站式”跟踪实效。 普惠中心实时跟踪每笔贷款申请的对接、受理、审批、授信等进展情况,逐案跟踪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江西省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__江西省普惠金融政策

(三)建设信用信息中心。 各普惠中心组织市场主体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构建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着力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困难。 一是在线共享信息。 配合地方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动网上信用信息共享,查询房地产、动产、社保、医疗保险、公积金等政府信息。 二是线下补充征集。 引导市场主体依托政务大厅根据贷款申请需求补充采集水、电、纳税、信用信息等信息,同步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并授权普惠中心转交银行帮助提供精准的企业画像。

(四)打造融资增信中心。 普惠中心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出台政策措施,帮助弱势群体公平合理获得金融资源,增强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一是多元化增信缓解担保问题。 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功能,提供涵盖政务增信、担保增信、保证保险等一揽子融资增信服务,集中受理“政策性融资担保”、“财源信用”等业务通”,增强敢于放贷、愿贷的银行机构积极性。 二是提供还款折扣,鼓励履约守信。 一些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首次购房贷款家庭和通过普惠中心建档申请普惠贷款的新公民给予贴息。 例如,南康区为每户提供贷款年化利率1%的贴息,最高限额为3000元。 与传统的直接贴息方式不同,正常履约还款后发放贴息,有利于增强政策红利的领取意识,激励借款人履约守信,优化诚信环境。

(五)建设培训咨询中心。 普惠中心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问群众需求、解群众疑虑,提高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素养。 一是开通服务热线。 它由地方政府管理,受监管机构监管,了解公众的金融需求并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二是关注新设立企业。 加强部门联动,在市民服务大厅企业登记等窗口向新设立企业发放金融宣传资料,告知其信贷申请流程,实现从“企业找融资”到“融资找金融”的转变。寻找企业”。 三是举办金融讲座。 会同金融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开展专项金融培训。 四是组织融资指导。 组织融资困难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现场交流,“把脉”,指导优化财务管理,探索融资方案,让市场主体既能“融资”,又能“融智”。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推动金融业持续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江西监管局将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下,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供给体系,进一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无辜平民死伤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演“一边倒”战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