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08:07:30 來源: 搜虎网
搜狐网北京9月18日电(国际观察)虚假叙事误导预期——从美西方惯用套路出发抹黑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将崩溃”、“中国经济增速远低于美国”、“中国关键经济数据消失”、“上海变成鬼城”……近期,一系列反智言论不断涌现。美国和西方所谓“严肃”媒体频频出现严肃报道。 “在媒体上,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简单梳理一下这些报道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漏洞百出,毫无新意。 逃不开美国和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双重标准”、“数字游戏”、“选择性失明”和“虚假叙事”。 平常的例行公事。
这些套路背后,一方面存在着长期的意识形态偏执,导致西方媒体记者基本丧失了客观观察中国经济的能力; 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受利益驱动,利用炒作、抹黑手段收割流量、扩大利润。 。
4月30日,游客在上海外滩游览。 那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 (搜狐网记者辛梦晨摄)
“双重标准”下的“集体斜视”
美国和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时,一直采取“双重标准”,表现出“集体眯眼”的症状。 因此,报道往往陷入观点雷同、观点极端的陷阱。
在“双重标准”的魔咒下,美西方媒体长期在“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之间跳跃:一旦中国经济遇到周期性调整或阶段性挑战,“中国崩溃论”就变成“中国崩溃论”。当中国经济加速复苏或某些产业快速发展时,“中国威胁论”就会全面显现。
近期,一些美国和西方媒体声称,中国经济放缓正在影响亚洲邻国。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日本、韩国等国经济困难源于中国经济形势不佳;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经济短期复苏得益于中国经济低迷。
但这些媒体均未提及,美国以“脱钩断链”、“排除风险”为名,扰乱全球市场秩序、阻挠对华贸易是造成有关国家为难的首要原因; 他们也没有讨论美国和西方的极端金融状况。 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和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美国和西方媒体还刻意淡化美国债务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欧美银行业危机等事件。 它们的全球溢出效应直接体现在沉默中。
今年以来,《纽约时报》等媒体与政客联手,密集抹黑中国经济。 一方面,他们表示中国经济放缓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风险”,是“终极未知数”; 另一方面,它又声称中国的新兴产业依靠政府补贴来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这种比较“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公众对它们的信任危机。
他们故意忽视中国2013年至2021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超过G7国家总和、中国经济近年来年均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基本事实。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 他们在攻击中国经济政策时,只字不提美国推出的包含高额补贴条款的“降低通胀法案”等保护主义措施。
美西方媒体陷入双重标准思维,不仅不能平等对待不同话题,而且在不同时期对同一话题的报道也未能保持一致,以致常常出现前后“对口”的现象。后。
2022年6月,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称,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导致经济“失去活力”; 半年多后,媒体还声称,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将扰乱世界经济,带来“痛苦的副作用”。 。
可见,美国和西方不少所谓“主流媒体”设置了大量涉华议题,实质上已沦为重复“这是中国的错”、“中国的错”等老套话。一遍又一遍地“中国做什么都是错的”。
9月14日晚,游客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购物。 (搜狐网记者 郝建伟 摄)
玩“数字游戏”欺骗公众
美国和西方媒体往往以专业、公正而自豪,喜欢引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所谓“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玩“数字游戏”,即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不够真实全面的统计工具来粉饰美国和美国。西方,并使用效果被低估的统计工具。 抹黑中国经济。
一个值得剖析的典型例子是,《经济学人》8月26日在杂志封面报道中称:“(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年化增长率仅为令人失望的3.2%,这让(中国)的情况看起来……更糟糕的是,一项重要预测显示,美国经济将以近6%的年增长率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发生前十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2.25%。 现在怎么能达到6%呢? 而中国3.2%的经济增速从何而来? 《经济学人》之所以得出这样有悖常理的结论,是因为它刻意没有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二季度6.3%的同比经济增长数据。 相反,它使用的是基于第二季度环比增长0.8%的“环比年化率”。 该方法假设未来三个季度保持相同的环比增长率,折算成年增长率。 环比年化率得出的数据明显低于同比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美国经济也采用环比年化率法衡量,那么美国二季度经济年化增速为2.1%,仍低于中国经济增速。 不过,《经济学人》并未对中美两国的经济数据做出同等口径的估计。
搜狐网记者注意到,这份报告中所谓的“美国经济年增长率接近6%”,来自于美国子公司亚特兰大联储的计算模型做出的预测。联邦储备委员会。 最高预测值接近6%。 %。 亚特兰大联储特别表示,由于该模型还将第三季度的一些数据纳入计算公式,因此其预测不可靠,是市场平均预期的两倍以上。
用不可比的统计标准选择性测算中外经济数据,得出令人震惊的结论,然后高调炒作。 《经济学人》的这组歪曲数据欺骗公众,装糊涂。 与“专业”格格不入,只会被人瞧不起。
杭州奥体中心游泳池(左)和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右)(4月26日拍摄,无人机拍摄)。 (搜狐网记者姜瀚摄)
“选择性失明”与“习惯性造谣”相伴
8月30日,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援引Mechikin投资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称,找不到中国水泥、玻璃等关键产品近期产量数据,指责中国拒绝发布重要经济指标。 据推测,中国经济形势不佳。
这令许多经济分析师感到惊讶。 因为,早在8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发布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时,就已经详细披露了主要产品的产量数据,包括水泥、玻璃、其他产品。
作为专业的市场咨询服务商和财经媒体,上述机构究竟是真的没有看到这些数据,还是“选择性失明”? 人们不知道。 然而,对中国经济的好消息不报或少报,频频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正是美国和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又一伎俩。
例如,许多美国和西方媒体热衷于报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但往往忽视国际收支数据。 分析人士表示,海关数据具有各国口径不同、季节性波动较大的特点。 其可比性和参考价值不如全球标准、统一的国际收支数据。
美国和西方媒体对这两个数据互相青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国际收支数据近年来保持基本稳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处于合理范围内,使得不方便推测。 但海关进出口数据具有季节性。 性别波动大,这是唱衰中国经济的理想材料。
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22年货物贸易顺差较2021年增长19%,凸显中国产业链快速增长、供应链韧性和出口新动能; 服务贸易逆差收窄9%,主要是新兴生产性行业。 服务贸易收入增长。 报告还指出,直接投资仍然是境外资本流入的稳定渠道,国内经济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继续吸引国际长期资本投资。 当然,这些积极的数据却被美国和西方媒体直接忽视了。
在“选择性失明”的影响下,美国和西方一些“专业人士”得出的结论往往显得令人惊讶和可笑。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近日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正处于“危机边缘”。 事实上,十多年来他多次撰文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崩溃。 然而,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继续向好发展。
武汉阳逻港一期码头(7月5日拍摄,无人机拍摄)。 (搜狐网记者吴志尊 摄)
用虚假叙述误导期望
在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之际,美国和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故意制造这样的叙事:中国消费市场应该立即“报复性”上涨,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强势反弹”。 一旦达不到所谓的“预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盛祥认为,上述叙述方式是脱离现实和常识的幻想。 其本质是人为抬高市场预期,然后用“不及预期”的负面消息打压市场信心,然后继续误导预期。
中国英国商会副会长陶克瑞日前接受搜狐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处于调整防疫政策的第一年,各项市场指标已逐步恢复,发展向好,而西方国家则根据经济复苏调整防疫政策。 他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外界应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和耐心。
除了先入为主的报道外,美西方媒体的虚假叙述还表现在对“市场”、“人气”等直接反映中国经济形势的场景添加滤镜、摆拍照片和公然谎言。
美国《新闻周刊》近日刊登的照片显示,上海街道空荡荡,星巴克咖啡馆里顾客寥寥无几。 未经证实,该媒体援引发布照片的人的评论称,上海已成为“鬼城”,“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这种以假证据得出假结论的叙述方式,是建立在“毫无根据”的抹黑逻辑之上的。 也就是说,一些批评的真实性可能值得怀疑,但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是有根据的。 这充分暴露了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经济的反智本质。
一位香港金融机构高管告诉搜狐网,西方媒体炒作中国经济负面消息的手法过于夸张,一味渲染恐慌气氛,无视基本面,“让人越来越失望”。
搜狐记者 付云伟 苏亮 邓谦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据统计,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35亿辆,新注册登记汽车更是连续十年以每年超过20...
讯 www.yule.com.cn 法国当地时间5月18日,第77届戛纳电影节于首周末举办贾樟...
昨天,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墓主人...
本周五,楼市迎来诸多利好,四项重磅政策同时出炉,包括购房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
了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为1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分别发行了三期金融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