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全国性报纸只有寥寥数家,我关心和思考着这个问题

2023-08-03 19:08:03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当今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今天的大学生也早已成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主力军。 但40年前,全国性报纸只有几家,国内网络新闻媒体还没有诞生。 《中国教育报》的诞生可谓全国瞩目。 那时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 我第一次看到这份报纸是在学校文石楼的阅览区。 我经常转圈圈地读报纸各个版面的文章。 报纸创刊不久,就组织了一场“师范毕业生为何转行”的讨论。 那时,我即将离开学校成为一名教师。 据说很多人都是直接上大学平台的。 在兴奋和期待的同时,我也对这个问题感到担忧和思考。 我刚刚结束毕业教学实践,看到一些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所以写了一篇稿子投给《中国教育报》。

2015年青岛地接前十旅行社_龙门教育2016年财报_

我的文章发表于1984年《中国教育报》

有一天,同学小徐高兴地来到我宿舍,说他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我的文章,目前正在学校文史楼一楼大厅的读书栏里观看。 。 听到这个消息的其他几个同学围住了我,来到了文史楼。 小徐指着报纸上的文章,“你看,上面写着你的名字,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8003的。” 那时候,大家都更加热衷于给各种文学期刊或者诗歌期刊投稿。 当一些同学的诗出版时,大家都会兴奋一阵子,这些出版物也会被流传。 但文学期刊在报纸专栏中却不见踪影。 只有《中国教育报》等学校订阅的少数全国性报纸有机会公开展示。

那年正好有一次毕业实习,实习中听到和看到的一些事情让我思考是不是所有师范毕业生都适合当老师。 确实,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优势,得到了实习学校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我和另一位老同学于华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实习语文教学。 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可,部分家长敏锐地意识到孩子学习和作业的变化。 了解学校情况。 但我也听到很多其他学校发生的事情,比如学校管理混乱、学生厌学、家长对学生情况漠不关心、学校管理和个别老师敷衍等等。这样的学校学生很难正常进行教学。 我们在一些学校发现,有的学校下午整个教学活动会暂停,学生无人看管,实习老师无事可做; 我们还了解到,有的见习教师没有基本的教学能力,有的口吃严重,有的写字不好。 一份教案,一节课卡在20分钟里,让老师和学生都很尴尬。 还有一些实习生上课敷衍,课后出去活动,为毕业作业找人脉,给实习学校和同学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针对这些现象,我连夜写了一份草稿,反映这些现实问题,并指出有些人虽然学的是教师,但将来很难取得教师资格,不适合当教师。 。 《中国教育报》很快发表了我的文章,题为《不合格的教师应转行》。

有趣的是,一周后,《中国教育报》又跟进了一篇文章与我讨论此事。 总体思路是,师范生按照国家计划招收,根据国家需要,由国家选派从事教师职业。 看到后,我再次给《教育报》写信,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拥有教师教育背景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基于社会的更高层次的修养。生活也是需要的。 那时社会已经开始关注教育,有一个日常细节,就是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在上海市民的眼里,我们佩戴师范大学徽章的师生是受到尊重的。 既然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复旦、同济、北大、清华等大学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任教,让一些不适合教学岗位的人当老师呢? 于是我写了一篇重新讨论的文章,​​投给了中国教育报。 今天看,当时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大学生数量还比较少,社会各方面都急需人才,师范毕业生不得不优先考虑服务教育事业。 此外,社会事务往往很复杂,涉及指导性问题。 有些政策设计出于良好的初衷,但由于实施环节难以掌控,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借机离开教育行业。

今天的《中国教育报》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40年来,一代代中国教育报为我这样的普通大学生开辟了发声的天地,为亿万教育工作者发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健康的舆论环境。教育,借助媒体的力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步。 《中国教育报》不仅具有教育新闻权威性,而且具有贴近师生、深入教育第一线的特点。 与一些进入同质化误区的报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教育报》在教育战线的专业性凸显其权威性,其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贴近强化了其引导性。 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的特色周刊,如《读书周刊》、《校长周刊》,不仅代表了报纸的品味,也体现了报纸的温度,自然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赢得了亿万教育工作者和师生的认可。 从我上面经历的小事来看,在此我衷心希望《中国教育报》能设立一个专门版面,专门刊登各级各类学生的作品,从而更贴近世界上最大的一群人。教育阵线。 当然,在当今网络媒体时代,中国教育报可以通过打造贴近师生的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充分展现其在教育战线上的影响力。

从1983年与《中国教育报》结社,到我工作的《神州学者》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结合,让我有机会与中国交流。 教育报同仁共同培育中国教育新闻事业,共同经历和见证了《中国教育报》作为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记录者和传播者的坚实脚步和长远进步。教育国家。 我希望并相信,只要《中国教育报》始终坚持关爱师生,坚守初心,保持正气创新,就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王焕贤,1987年《中国学者》杂志创刊主编,现任《中国学者》杂志编委、网站主任。曾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副使云南省怒江州政府秘书长等)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后备人才库每年遴选50名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