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文化贸易创新发展

2023-10-19 18:10:26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 东盟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延续。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盟各国交往的重要门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将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可能性

“一带一路”建设打开了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大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不仅在经贸领域实现互利共赢,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和密切。 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创新发展,文化部发布《一带一路》 《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7月发布“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文化交流领域三大规划,即“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旅游交流合作务实推进计划、“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平台整合计划、“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品牌提升计划为促进文化交流提供规划指导和指引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方向引领。 可见,国家层面正在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播工作。 做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符合新时代国家发展要求,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举措。

文化的相似性为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设置了障碍。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 老挝、缅甸、越南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 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族联系密切,文化相似。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东盟国家许多民族与我国西南民族有着深厚的语言联系。 柬埔寨、泰国等地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与我国许多民族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习惯。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也是华侨居住密度极高的地方。 依托地缘和民族的双重优势,我国与东盟国家不仅能够较早地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而且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文化习俗连续性。 这种文化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不断融入东南亚,在语言、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保持着相似性。 因此,国际上有学者曾将中国和东南亚划为“汉字文化圈”和“筷子文化圈”。 [1]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在于心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长期延续的坚实基础,“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 民心相通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如果得不到沿线国家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就背离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果的初衷。 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以“和谐合作”理念为基础的新丝路精神,利用文化交流的软助推效应,进一步增强沿线国家间的互信并逐步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疑虑,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深厚、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多领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友好关系的建立,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继续务实推进多领域产业合作,带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实现多领域共同繁荣、共享多领域发展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关键在于人文交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将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

新媒体拓展了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空间。 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与过去的传统传播媒体相比,大众传媒已经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传播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媒介。 社交媒体是数字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平台。 一些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数字媒体,让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分享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接受者体验参与式、沉浸式的中华文化。 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开展“面对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变得困难。 借助高新技术,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文化传播空间。 数字媒体使想象虚拟文化社区成为可能。 随着中华文化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技术水平已成为现实。

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存在的问题

传播主体不够多元化。 当前,中国政府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主导,可以有效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保证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速度”。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传播主体有效性的缺失。 问题,进而影响中华文化向东盟国家传播的质量。 [2]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间组织和个人也可以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本地化能力较弱。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观概念,不同国家多种文化相互交织。 如果中华文化向东盟国家传播的“一致”倾向是把相同内容的中华文化在不同国家一一传播,那么不同文化就很难区分。 全国受众群体之间的文化传播是否有针对性,将直接影响传播力。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盟国家距离我国比较近。 他们一直与我国有很多接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们总能找到与东盟国家本土文化联系最紧密、最契合的中华文化。 比如泰国的泼水节、泰拳等典型文化与我国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昂泉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并不是说精准传播就意味着传播相似文化,而是强调相似文化可以作为促进精准传播的“敲门砖”,能够起到良好的文化缓冲作用。 另一方面,面对多国复杂的文化环境,对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将中国的文化内容从中国的土地转移到异国他乡,而是需要各类文化传播主体引导其与当地有机融合。文化。 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绝对要保证文化核心的“中国化”,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要尽可能国际化、本土化。 对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传播,要着眼国情差异,兼顾精准传播和本土化传播,选择各地区都能接受的文化内容和表现方式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路径_“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路径_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还不够。 国内,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制作内容的视频创作者依然不少,但向东盟国家传播文化的主力群体较少,传播效果不佳。 社会上,新的社交媒体尚未用于对外文化传播。 专业、应用广泛。

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研究

一是拓展交流平台,丰富交流层次。 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综合媒体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布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拓展叙事平台、拓展传播平台,沟通效能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等官方机构的主体作用,动员各类文化交流中心、华侨文艺团体、留学生团体以及当地华人等民间组织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发挥作用。

既要注重官方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民间传播平台的聚集和吸引力作用。 官方主流媒体输出的信息具有权威性。 既能在宏观上把握整体脉络,又能处理好文化素材选择、内容设置等细节,确保文化传播范式和内容的中国方向。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与东盟关系更加密切。 作为经济的“先锋”——文化在东盟的传播也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主流媒体《广西日报》开设“打开·东盟之窗”栏目,主要报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向东盟国家传播广西特色文化、经济建设等内容,并向国内观众介绍东盟国家的风土人情、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情况。 广西卫视推出的栏目《海上丝绸之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传播新丝绸之路声音,全面报道报道经贸、文化交流等新闻东盟国家。 私密交流平台的视野更加大众化,在文化故事讲述、细节呈现、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更加贴近生活。 能够让东盟国家的观众产生共鸣,以强烈的代入感展现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和视听媒体中,中国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东盟国家年轻人的关注,戏剧化、细致的文字或短视频表达传播中国文化才得到他们。

依托“一带一路”丰富交流层次,可以增强东盟国家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可。 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更积极地参与东盟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等政府部门举办的文化活动。 交流活动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西文工团推出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剧《刘三姐》、舞剧《蓝色海上丝绸之路》等剧目多次在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演出。 演出将广西乃至中国的亮丽文化名片“刘三姐”文化带到了东盟国家,让观众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中国和广西,为增进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双方。 通过民间组织,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介绍节日的由来、纪念形式和意义,增进友好关系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包容。

二是把握受众特征,实现精准传播。 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相近,交往频繁,但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中,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之间仍存在一些话语差异。 与东盟的宽泛统一表述相比,“一种文化,一种交流”的差异化表达方式的精准落实更加精细化、针对性更强。 在这种多文化、多语言的交流模式中,我们要寻找中华文化与东盟国家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尊重文化差异,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在差异中求同存异,融为一体,更好地实现精准沟通。

推动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实现精准传播,需要不断创新叙事方式,提高传播技巧,增强传播实效,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在叙事方法上,充分了解东盟国家受众的需求,识别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采用受众流行、接受的方式进行精准传播,使主动语态转变为渗透式传播,让东盟观众能够默默润物细无声。 中国爱上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共鸣和认可。 例如,2022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中新社广西分社共同主办“奋力新征程开创伟大广西建设新局面”新时代——2022海外媒体看广西”采访活动,邀请了马来西亚嘉宾、印尼、柬埔寨、缅甸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代表,在广西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采访,感受广西的快速发展。壮族故里广西的变化,距离“零距离”。 海外媒体成为“中国奇迹”的重要见证者、“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 作为“文化使者”,他们积极向海外介绍广西的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在沟通技巧上,需要注重细节与情感的结合,在细节、小细节、微细节中体现中国文化,在微观叙事中丰富文化情感,从小见大。 ,体现中华文化背后的中国情感和温暖,引起了东盟国家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一些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全球性话题中,中国的文化号召力和形象亲和力凸显出来。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路径__“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路径

三、重视对话协商,促进民心相通。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东盟国家,必须努力凝聚力量,形成更广泛共识,坚持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形成更多互信成果,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以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民心相通理念为基础,在有效的跨文化合作关系、强化文化主体间性思维、构建人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同理心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东盟国家传播。

跨文化合作主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的行为体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联合行动。 “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了跨文化合作关系,涉及多领域、多层次。 当然,要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构建有效的跨文化合作关系,必须进一步深化“利益共同体”意识,夯实经济利益共享的根本合作基础。 一方面,要努力促进疫情后跨境贸易畅通; 另一方面,推动“利益共同体”共识,让东盟国家人民真正认识到中国愿意、有能力帮助各国分享发展成果。 同时,建立定期报告和回应机制,及时回应地区关切,传播“开放共享”“互利共赢”共同理念,增进合作共识。 [3]

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重要意义必须在多元主体平等对话中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在推动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文化主体间性思维。 承认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在共同合理的法律前提下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 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积极换位思考、转变立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共识,进而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民众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同理心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但没有高低之分。 这是向东盟国家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提。 另一方面,挖掘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共性,实现精准沟通,用共同文化引导东盟国家民众克服共情障碍。 只有我国与东盟国家跨文化敏感性和同理心双向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在脑里、在心里”。

参考:

[1]于建中,范作军主编。 东盟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王莉主编. “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M]. 北京:经济日报社,2020。

[3] 李飚,高林轩.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精准沟通路径[J]. 外部沟通,2021(9)。

(作者金美兰为广西桂林旅游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王海迪为桂林旅游学院教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聚焦“小修小”,办好民生实事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