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教育使命

2023-11-28 00:00:54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一、明确中华文明发展方向的教育使命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灿烂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 中华文明不断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它的创造、发展和丰富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社会行为、发展理念、伦理道德等完整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和教育工作的基础。 性质、总体和战略问题。

中华文明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自强不息的底气和基础。 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是教育扎根中国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明的延续,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韧性,夯实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博大的胸怀、通达天下的理性精神、包容的和谐理念等,具有浓厚的伦理精神。 中华文明的治理理念、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传播方式,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 因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 教育担负着传承时代文明精神的责任。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也决定了当代教育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定位。 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扎根中国的办学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在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正直创新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教育实践。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3],需要把教育使命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在历史语境中审视教育的定位。 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始终为全体人民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慰藉。 如“民为邦本、立国之本”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普遍情感,崇尚礼义、仁爱的道德习俗等。人爱他人等,成为全民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关键,教育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 没有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建设,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把对“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融入到教育实践中,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联系,激励青少年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_建设美丽中与青年使命担当_中华文明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凸显了中华文明在未来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当前,世界、时代、历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文明冲突、文明隔阂、文明超越现象依然存在。 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着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创造力、认同感、凝聚力。 肩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使命,必须培养青少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使命,呈现出可读性、可理解性、可理解性的中华文明。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知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色教育使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思想、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次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它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4]“二次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文化形态的形成。 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而且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文化转向和创新的历史自觉。 。

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色教育使命,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引导青少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创业”理论的重要内容。 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又有区别、各有各的方面。 重点。 “创造性改造”就是将事物从“过去”转变为“现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梳理和筛选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和当代诠释。 把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源泉。 “创新发展”更多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实践。 “创意转化”与“创新发展”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完善、发展、改造其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传承和弘扬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因此,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二次结合”必须推动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凸显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以中国卓越为基础的基金会。 以传统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建设方略,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全民族道德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着力构建国家制度吸引力、社会价值感召力、国家形象亲和力主要是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仰、历史方位、思想境界,赋予青少年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当代青少年教育如何处理好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是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基本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深厚底蕴,发展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唯一办法。 [5]“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结合”为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讨论是基于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国式现代文化的认识。 它不仅拓展了当代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路径相结合的理论视野,指明了教育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中的根本立足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这些特征也表现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已成为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学习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精神和世界精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的文化特色。 马克思认为,“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也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遭遇、确立和继承于过去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6]因此,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色教育使命,必须切实增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和决心,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等各个方面。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让青少年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三、在中华文明话语叙事中履行教育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新认识和新体现。 也成为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战略中塑造新文化形象的根本依据。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国际声音,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从根本上保证青少年文化认同培育的有效性。 因此,讲好“两个结合”的中国故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为青少年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第一,讲好中华文明话语叙事“两个结合”的中国故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 要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故事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系统阐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新时代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故事。 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坚持故事内容与历史进程客观一致、故事理论与客观实践有机统一,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影响力。中国故事的舆论可信度。 只有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才能经受住年轻人的认知考验,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共同认可,不断将年轻人的使命和责任与中国历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回答当代人的疑问。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时代和世界。

其次,立足中华文明话语叙事的“两个结合”,讲好中国故事,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 在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异质性和包容性的合理原则,以博大底蕴、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提升中华民族的修养能力,并积极探索,主动把思想自觉的过程融入知行合一之中。 在实践中引领青少年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要结合青少年关心、感兴趣的话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心学生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动员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 传承传播,强化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以“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产生政治、思想、情感、价值认同。

第三,立足中华文明叙事的“两个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立足青少年思想特点,突出个性化话语。 人格是一种内聚、外在的重要品质。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塑造青少年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教育引领作用。 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就是人格不断展现、成长、成熟的过程。 这个过程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建设性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可以通过引导、示范、树立道德榜样,全面激发青少年的情感心理认同,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遵循积极的道德原则和观念。 规范自己的行为。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校园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摇篮。 青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继承者、传播者,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伟大事业的传承者。 。 青少年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最为密切相关。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理论武装年轻人,用初心使命激励年轻人,用中国故事凝聚价值认同。 要让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之上。 立足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青少年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传播中国声音。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1&ZD007)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委员会项目“人民民主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传承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23MZD010)研究成果

笔记: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2] 习近平.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J]. 求是,2023(18):5。

[3] 习近平.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4]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1)。

[5]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J]. 求是,2023(17):1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刘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孙超,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民教育》2023年第20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2020年奉贤区将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