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0 07:04:32 來源: 搜虎网
“一带一路”为青海教育课程开发建设带来新机遇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 居住在这里的主要少数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 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9.47%,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青海省教育发展和课程开发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青海省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连接中亚和阿拉伯。 历史上被称为“青海路”。 青海省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文化交流中心。 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青海省先后印发了《青海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和《青海省丝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2018-2025年)等政策,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按照“五通”要求,立足丝绸之路文化内涵,搭建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进行对接。遵循“和平、友好、交流、繁荣”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1],通过寻找利益交汇点和最大公约数,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青海省教育发展遵循“发展与安全统筹、国内国际统筹、合作与奋斗统筹、存量与增量统筹、总体与重点统筹”的总体要求[2],立足青海,辐射全国五省藏区。 维护西部地区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纵观青海省各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乃至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都对培养适应高原生活环境、熟悉多民族文化的人才提出了特殊要求,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 以融合为重点,立足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提高课程开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支撑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青海省教育与“一带一路”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留学生教育等方面。 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留学生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加强国家通用语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地域特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团结、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 国家通用语言文学教育对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是“发展与安全协调”要求的具体落实,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和最基本保障。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离职后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依托国家语委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离职后培训不断提高。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是各级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态化、深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沉浸式提升教师运用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国训”、“省训”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队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集中培训、下乡送培训、在线培训等方式,开展了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省级普通话不达标教师培训、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培训、普通话培训等。青壮年劳动力、学前教育培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及使用知识教师培训、乡村振兴重点县教师培训等各级培训任务21项,累计培训学员1786人。 其中包括教育部主办的“推进普及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骨干人员培训”,以及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培训任务等专项系统培训任务。教育部中央普通话培训班、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竣工。 推动国家编写的“三科”教材教师培训全覆盖,规范和提高各级各类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青海师范大学“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被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授予“特别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这是青海省首次获此殊荣。
加强师范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课程建设加强大学语文、普通话与口语表达、教师语言、写作训练、语言艺术与实践、书法等通识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 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提高学生语言专业能力。 将语言工作纳入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学校日常管理。
把国家通用语教育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课程,构建科学务实、系统规范、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的国家通用语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开展师范生“三个词一个故事”、“每天一板”、“每月一展示”等教学技能专题培训,将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到各类德智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美、劳,不断提高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能力和教学能力。
创新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开发体系。 面对青海省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的情况,我们开发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课程体系,开创了“分班分级”的教学模式。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运用语言学习理论,结合优秀教学经验,编写了《普通话教程》等9本、11本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补充参考教材。编译。 建立以“必读、背诵、做”和“选读、背、做”为内容的国文经典拓展课程体系,创建“分课型、分层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模式,充分应用现代语文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建立健全学生学业支持机制,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藏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荣获青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此外,通过国家培训和省级培训项目师资培训,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模式和理念推广到全国涉藏地区中小学,并取得显著成效。
延续红色基因,开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用课程资源。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通过深入挖掘当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液,促进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相互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共同语言。 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建设“两弹一星”精神展厅,入选2022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接收5万余人次走访干部群众,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平台。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师生根据“两弹一星”功绩勋章郭永怀烈士的事迹,创作并演出了话剧《永怀之歌》。 该剧已在青海省委党校、青海大剧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地演出50余场。 荣获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演出奖; 还荣获第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入选教育部2020年《高等学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此外,还有以幼儿园“红色故事”滋养童心、“红色经典”滋养社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送经典下基层等,有力支撑了青海“两基”和高水平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推广和普及。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和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直接。 它不仅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也是实现生产力转型的重要力量。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学、明确。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结合。 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垂直整合,终身服务全民。 现代职业教育学习体系日趋完善。 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质量提升、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从顶层设计到制度标准,我们构建了完整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包括考试招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习管理和学位制度。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青海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青海省企业携手并进,共同繁荣、共同成长。 青海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仅直接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帮助沿线国家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此外,由于青海省特殊的环境,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青海省职业教育的特殊环境和承担的特殊使命,使其不仅是本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国家文化安全和边境的重要屏障。深度参与,对于建设“一带一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青海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个人就业与价值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发展功能。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青海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情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战略不同,对人才需求不同。 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进行了设计和调整。 在课程开发方面,一方面要考虑走出去过程中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和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要考虑青海省本地化融合国际职业教育经验。 由于多民族文化差异,青海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本土化整合更加复杂。 此外,青海省面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协调好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共建“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此外,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海省职业教育“走出去”过程中,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提高自身吸引力,提高沿线国家劳动参与率。 提高劳动年龄劳动力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扩大招生规模,增强其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需解决一些新挑战。 一是青海省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在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需要构建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合作体系。 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目标明确、衔接良好。
二是增强海外办学规划意识。 青海省职业学校要加强国际教育统筹规划,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境外职业学校也应与企业形成协同发展力量,及时提供企业急需的技术。 技艺精湛的人才。 要有系统思维,尽可能将办学与当地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沿线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协调。
三是提高青海省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水平,特别是增强国际视野和国际化能力。 目前,外语课程数量较少,占课程总数的比例较低,国际化水平不高。 服务企业和毕业生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是提升专业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教学能力。 为增强教师的海外学习经历,有时需要邀请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籍教授、专家来授课、研讨和培训; 多举办国际会议,为派出教师出国参加会议、交流、培训、培训提供便利条件,增加中外职业学校交流合作的机会。 青海省职业院校要增加既专业又通晓外语的专任教师比例。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支持教师取得国外专业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赴华留学,留学生教育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客观上要求留学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学校特色,合理协调留学生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关系,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留学生学习质量有效监控和奖惩机制。
为培养留学生了解中国、增进对华友谊,为留学生开设国情、省情教育课程。 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为教材,全面阐释发展中的中国,帮助留学生不断深入了解中国、感知青海。 同时,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并顺利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为留学生安排了多门汉语课程。 组织留学生参加汉语竞赛、学术会议等活动,提高汉语水平。 定期的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课外生活,也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和文化学习氛围。 只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才能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更好地服务共建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参考:
[1]刘卫东,田锦辰,欧晓丽,等。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据统计,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35亿辆,新注册登记汽车更是连续十年以每年超过20...
讯 www.yule.com.cn 法国当地时间5月18日,第77届戛纳电影节于首周末举办贾樟...
昨天,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墓主人...
本周五,楼市迎来诸多利好,四项重磅政策同时出炉,包括购房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
了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为1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分别发行了三期金融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