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改进教育评价是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09-19 18:05:26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摘要] 完善教育评价是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要树立更加科学的评价理念,建立多元化、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回归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升人才。 开发技巧。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教育评价; 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新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使命,承担着培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重要任务。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克服教育评价功利化,摆脱“五唯”顽固瘴气,对于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标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发展。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现状

本科院校评价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 我国本科院校评价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我国本科院校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评价,主要包括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学科评价、“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价、各类专项工作评价等评价和监督检查。 其中,最早、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主导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高校一级学科点评估。 总体来看,政府主导的评价对保障和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引导高校发展特色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社会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各种排名和质量报告。 各种排名根据自定义的指标体系对高校进行评分。 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后,得出综合得分,最终得出高校排名。 不同的排名指标体系不同,差异较大; 有单项评估,例如针对特定主题的评估; 还有多维度的评价,其维度包括教学、研究、知识转化、国际化等。各种排名一般侧重于收集客观性强、易于收集的公开量化数据。 排名结果比较直观。 在大众媒体宣传配合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社会了解各大学的重要依据。 它们对于大学也很重要。 学校的声誉影响巨大。 本科院校评估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前的评价过于重视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中心的地位重视不够,缺乏对立德树人培养的全面考核。 由于人才培养的成效难以量化、滞后性、隐蔽性,难以评估。 往往以毕业生数量、人才培养配套条件(如生均培养经费、精品课程数量)、教学成果奖励等为依据。 或者用优秀校友的案例作为替代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远远不能反映高校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有效性。 同时,由于科研指标具有客观可比性且易于获取,现行评价体系中的科研指标不仅占据绝对数量,而且权重过大。 如何引导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过程,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评价体系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评价趋于“统一测量”,即“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 分类评价制定不够细化,忽视了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类型和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各高校相同的、可比性强的指标体系。 高校特征难以衡量和反映,客观上造成高校的同质化、同构性。 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同质化,毕业生就业困难。 虽然现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探索高校分类评价。 例如,新一轮本科评审评价提供了两个类别、四个“评价套餐”供高校自主选择,但大学排名、学科评价等仍采用“一刀切”标准衡量,忽视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办学层次,以及大学的主导学科和学科结构,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应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对“是否转学”问题没有异议,但在“如何转学”问题上还远未达成广泛共识。 由于目前缺乏科学有效的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和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的同质化倾向一直很明显; 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设立,地方本科院校与职业技能院校的区别也有些模糊。 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以应用能力培养为评价导向,研究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院校改革调整__当前高校改革的重点

高校内部评价“五唯一”现象仍需从根本上扭转。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国家在高校职称评审、论文发表、评价和成果奖励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五唯”问题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始显现成果。 但当前高校的学术评价、科研考核、人才晋升等评价体系还远远没有落实到“破五原则”的要求,与规则相距甚远。办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不少高校在排名上过度追求名次。 由于大学排名中各种办学成果和指标的量化评分方式,相当一部分大学仍然过度追求人才称号、各类奖项、论文数量和被引率、SCI论文相关指标。 另一方面,在教师职称评价、绩效考核、人才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高校仍将“学术成果”与各种现实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唯”出现的基础没有被根本打破,影响确立了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推动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指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发展特色和水平。” 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找准突破口。 高等学校要注重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要从人才根本问题出发,不断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成效,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核心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找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_院校改革调整_当前高校改革的重点

这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明确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大学对自身办学类型和办学路径的选择。 准确的办学定位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几乎都是学术型大学。 这种引领和示范作用,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跟风和模仿,导致在学科建设、科研模式、专业设置、管理理念等方面趋同,侧重于重学术轻技能、追求高水平。学术教育已成为这些学校不可改变的教育综合体。 这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普遍追求“高等教育”的教育定位,盲目追随和模仿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模式,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以就业为导向,引导高校把握服务导向,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摆脱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实现差异化发展。 我们将走上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轨道。

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地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牢牢抓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地区和行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虽然是支撑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才来源地,但也明显显现出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素质匹配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不灵活等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了一定的办学基础后,虽然仍将自身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但往往以研究型大学为参照,更倾向于实施学术教育、培育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抛弃了学科、专业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出现“一刀切”的局面,无法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亮点和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教师素质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发生相应变化,真正实现从“围绕学校资源办学”到“围绕学生办学”的根本转变回归人才教育。 修养是中心。

有利于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仍面临人才培养不同程度“同质化”、与社会需求缺乏紧密匹配、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不够等突出问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生产和服务一线难以找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存在不匹配,加快了高等教育步伐。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以就业为导向,可以推动一批高校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重点发展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较大的学科和专业。 真正能够为应用型本科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为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当前高校改革的重点_院校改革调整_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高质量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 。

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评价改革。 在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迫切需要从高校人才培养源头寻找依据,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教育水平最真实的指标。 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的试金石。 它既反映了过程,又反映了结果。 因此,深化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要围绕就业导向,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凝练办学特色,聚焦发展重点,实现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

当前高校改革的重点_院校改革调整_

开展高校分类评价改革。 克服高校同质化办学倾向,需要打破原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改革。 高校分类评价改革要求完善高校分类体系,在总体框架内对各类评价工作进行分类设计,明确各类评价的主体、对象、方向、方式和方法。政府参与,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资助等。 分类考核等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分类考核办法,引导各类院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争创一流。各具特色的班级。 进一步推动省级人民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围绕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遵循学科专业内在规律,针对不同类型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机制和方法。专业发展,加强评价结果应用。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转变教育绩效观念,引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履行教育职责,为教育评价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地方政府要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生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破除“五唯一”,在发展中突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宜人才的评价导向地方本科院校的进程和成果的提高。 评价,加强就业工作考核。

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 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总体方案》要求,突出相应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良性方案。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距离转型真正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转型过程中,一些高校出现了人才培养同质化的新趋势。 应用型大学重在“应用”二字,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树立就业导向,让地方本科院校跳出传统精英教育的老路,引导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等方面做出相应转变。设置、课程教学等,真正融合办学理念。 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定位转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同时,国家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就业为评价导向,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统筹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本科院校和一流应用学科建设,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发展。 推动区域应用型区域转型,提升人才培养定位,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完善高校自我评价方式。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也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责任主体。 目前,由于大学排名广泛的社会影响,地方本科院校都会有意无意地按照各类大学排名的指标办学。 存在只注重指标、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相对低估人才培养的倾向。 推动高等学校结合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制定基本教育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要求,完善自我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自身制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要以就业为导向,让高校明确定位,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定位。发展方向,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质量文化。 。 同时,鼓励高校树立正确的发展绩效观,禁止在学校简介、学校网站新闻上宣传各种国内外排名; 杜绝花钱买排名的不良倾向,禁止付费购买各种排名服务的行为。

【本文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与改革专项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JGWT0012)、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研究中心《深化‘放管服’改革“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F19076)】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首届教育法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