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北京已有两名热射病患者因高温弥散多功能衰竭

2023-07-10 15:11:16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中暑是致命的。 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增多,公众对中暑这个“小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 在医学上,最严重的中暑称为中暑。 就在今年,媒体报道了北京两例中暑死亡事件。

中暑有多严重? 为什么杀就够了? 哪些因素会影响生死的最终结局? 我们该如何避免危险呢? 今年北京入夏不久,北大第三医院就收治了一名中暑患者。 该患者因高温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经过36天的治疗,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新京报记者为深入探究中暑现象,采访了这个典型案例。

《煮内脏》

5月中旬的一天,一名中年男子因中暑被送往北大第三医院急诊科。

与6月份39℃的气温相比,5月份的北京刚刚进入夏季,当天的气温只有31℃。 然而,这名男子刚刚参加了一场十公里长跑。 当他接近终点时,突然意识错乱,当场倒地。

该病例的主治医生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杜兰芳。 初步了解患者病情后,杜兰芳的第一印象是“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结局难以预测”。 她告诉患者家属,自己会尽力治疗,边治疗边观察。

健康人体的体温在36°C至37.2°C之间。 内脏器官的正常运作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正常分泌和反应都是在这个温度下进行的。 入院时,患者体温已飙升至40℃以上。 体内高温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脑水肿; 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受损,由于胆红素严重超标,患者出现黄疸,成了“小金人”; 呼吸衰竭; 横纹肌溶解症; 此外,最让医生头疼的症状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从患者发病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就诊,时间间隔为3小时。 这些迅速而严重的症状足见中暑的可怕。

中暑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是由于受热和/或剧烈运动引起的体内产热与散热失衡,其特征是核心温度升高> 40°C,体温异常。中枢神经系统。 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伤。 它的病死率很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高强度运动时猝死的主要原因是中暑而不是心血管意外,而且中暑造成的死亡可能超过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 和。

根据《中暑急救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暑的病理生理机制庞大而复杂。 近年来,“双渠道机制”逐渐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第一个通道是受热引起核心温度升高对各器官系统造成的直接损害; 第二个通道是热暴露引起热应激、内毒素血症,进而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免疫功能障碍,这一病理过程被定义为中暑的“败血症样反应”,会引起多器官的损伤患者的功能障碍。 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60%。 目前,学术界认为中暑是由热暴露引起的直接细胞损伤与全身炎症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进而导致器官损伤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面对患者家属时,医生会用简单化的比喻来解释病情。 “相当于把人体器官放在温水中煮,结果肯定是多器官损伤。” 杜兰芳说道。

在急诊科,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这名患者走出了“高温死亡”的阴影。

温度控制“生死攸关”

中暑最大的危害因素就是“热”。 因此,挽救生命的关键是阻断人体的高温,减少其对身体的持续伤害。

热射病救治原则__救治热射病的关键措施

上述男子倒地后,首先被送往附近医院进行常规降温治疗。 所谓常规治疗就是在人体大血管附近放置冰袋,或者使用冰帽、冰毯等工具给人体降温,但对于本例来说还不够; 患者被转送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后,急救团队立即对其采取了血管内低温措施。

该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将一根长度为30至40厘米、直径接近圆珠笔笔芯的导管插入人体大腿根部的股静脉。 导管前端有3个水囊,里面装有循环冰盐水,与外部低温仪器相通,但不与人体血液相通。

这条嵌入血管的短管通过水袋中的冰盐水与血液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快速降温和精确控温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体温严格控制在36℃至37℃之间。 作为典型的劳动型中暑,即使去掉了最初的高温环境,后期人体内产生的大量炎症因子也会使身体持续升温。 患者昏迷后,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也容易引起发烧,不利于病情控制,因此,对患者进行长达一周的体温控制。

然而这项技术的初衷并不是治疗中暑,而是心脏骤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心脏骤停的抢救。 2012年,医院开展了国内首例心脏骤停患者低温治疗。 对于此类患者,体温一般控制在32℃-34℃。 ,有利于保护大脑功能。 在全国范围内,新技术尚未广泛应用。 杜兰芳告诉新京报记者,2015年,团队选取了52家有代表性的医院、近2000名急诊和ICU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应用该技术的比例很低。

“温度控制并不是必须具备的技术,如果没有,我们可以选择其他方法,比如加冰袋、冰毯,甚至冷水浴等,但绝对不如这项技术准确和快速“如果有选择,那一定是第一选择。” 她表示,距离上次调查已经过去了8年,随着行业的发展,新技术的普及程度肯定会提高。

探索暮光区:如何抗凝?

除了控制人体核心温度之外,另一个让医护人员最关心和头痛的问题就是患者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如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能得到控制,患者无疑会死亡。

人体的循环系统始于心脏,延伸出来的大血管就像大树的树干。 小血管从中间分支出来,分布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 组织细胞大部分都是从这些末端的微小血管中获得氧气和能量。

由于体温过度升高,人体内的凝血功能被激活,使微血管内开始广泛形成血栓,细胞无法正常从血液中获取氧气和能量,从而造成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甚至衰竭。

由于微血管内形成大量血栓,消耗了人体内大量的凝血因子。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因各种情况受伤或出血时,需要依靠凝血因子来止血。 但如果凝血因子消耗过多,患者就会面临出血的风险。 即使是小手术也可能导致出血,甚至可能自发出血。 出血部位可能涉及皮肤、口鼻粘膜、消化道等,其中最严重、致命的是脑出血。

一方面存在大量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存在出血的风险。 无论天平落在哪一边,都会有生命危险,而患者就处于这样一个不平衡的阶段。 血小板是一种凝血物质。 正常人的血小板值在10万到30万之间。 如果低于20000,就会有自发出血的倾向。 当时,上述男子的血小板数低至5000至6000,皮肤、口腔粘膜、消化道都已开始出血,凝血功能很差。

抗凝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的必要手段,才能从根源上阻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抗凝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热射病救治原则__救治热射病的关键措施

如何进行治疗,成了一场矛盾博弈。

救治过程中,医疗组查询了有关中暑的指南和共识,发现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并不明确。 在抗凝治疗方面,给予的治疗措施非常灵活,针对单个病例的具体剂量只能由医生自己决定。 杜兰芳表示,这意味着对中暑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数据,不够深入。

回到诊所,为了避免脑出血进一步严重,在抢救前两天患者已经出现明显出血的情况下,医生不敢再进行抗凝治疗。

患者出血倾向好转后,暂定小剂量添加抗凝药物,不多也不少。 每两个小时,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相关数值监测,观察口腔、皮肤、排泄物等状况,调整抗凝方案。

比赛过程持续了3天,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不再过度消耗,数值有所上升,紊乱的凝血功能终于稳定下来。

多个“战线”:气管插管、脱水治疗、人工肾

在控制体温和抗凝的同时,患者其他系统的治疗和保护也在进行。

中暑很容易导致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了气管插管。

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和脑水肿,患者被给予脑保护药物并进行脱水治疗。 经过大约十天的大脑修复,患者终于从昏迷中苏醒,但意识混乱,记不起之前的事情; 大约过了五天,他才完全清醒。

对于心肌损伤、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等组织器官损伤,采用药物和人工肾进行修复; 其中,肝损伤最为严重,成为当时最突出的问题。

由于肝功能受损,患者的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而是进入血液。 正常人血液中的胆红素不到23,而这位病人的胆红素却超过了600,结果出现了黄疸,呈现出“小金人”的状态。 。 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对大脑造成损害。

为了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胆红素吸附疗法,类似于血液透析,将血液抽出体外,吸出胆红素,再循环到患者体内。 如此进行四次,直到胆红素呈现下降趋势。 但胆红素下降依然缓慢,直到入院一个多月后数值才恢复到正常值的3倍左右,脱离生命危险,患者最终在保肝药物的帮助下出院。

时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5月入夏以来,北京频繁出现的高温天气备受关注。 据报纸报道,已有两人因中暑死亡。 往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整个夏天只收治两三个病人,但今年半个月内就收治了两名病人。

面对“高温杀手”,只有部分患者能够生存。 回忆起这个案例,杜兰芳表示,核心温度的控制、凝血问题的博弈、多器官的修复是专业的重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中暑发病迅速,数小时内即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与“死神”的赛跑可谓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患者倒地在场,3小时内被送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急救医生很快认定为中暑,随后接受了气管插管、体温控制、保护多脏器功能等一系列综合治疗。 中暑的首要原则是“十早”,无论是降温、脱水、镇静还是一系列其他医疗救治,都讲究速度。

另一件幸运的是,该男子身体状况良好,但在下午的比赛中倒地不起,表现出非常典型的劳动中暑特征,这为医护人员诊断中暑提供了线索。 相比之下,有些案件原因隐蔽、不典型。 比如,有的老人怕冷,夏天家里不开空调,衣服穿得太多,所以中暑; 北京的一起死亡病例,患者没有注意头晕、乏力等症状,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睡着了,直到“醒不来”,家属才意识到出了点问题,把他们送到了医院。

根据《中暑急救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暑在急救诊治过程中经常被误诊、漏诊。 发病现场,仅有12.3%的患者初步诊断为中暑或中暑,而未确诊的患者大多以症状描述为主,其次是误诊神经系统疾病。 原因包括病史不详细、患者发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医护人员缺乏临床经验等。

中暑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人们一致认为,中暑是可防可控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关注“中暑”、避免生病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高危人群应保持警惕。 包括体温调节能力不足的人群(如年老体弱、儿童)、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等; 参加指挥员、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马拉松比赛、大型运动会等参加者的培训。

公众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包括口渴、出汗、烦躁、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出冷汗、站立不稳等出现塌陷症状,应及时处理和治疗。 首先要远离高温环境,其次要物理降温,补充糖和盐水。 如果中暑者晕倒,应立即拨打120求助; 如果中暑者没有任何反应、没有呼吸或仅有气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中暑症状及急救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高温突发事件中最严重的一种,即严重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调节功能失衡而引起的。 烧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抽搐、昏迷)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致命病症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热射病救治原则_救治热射病的关键措施_

根据病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中暑可分为劳力性中暑和非运动性中暑(又称经典性中暑)。

中暑的常见症状?

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是中暑的主要特征。 大多数患者的核心体温都在40°C以上。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中暑的主要特征,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表现为: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 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部分患者后期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长期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等。障碍、语言障碍和共济失调。

其他症状: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升高、呼吸短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虚弱。

现场急救如何处理?

中暑可能会危及生命。 在尝试让病人冷静下来的同时,周围的其他人应该帮忙拨打 911。

将受害者移至阴凉处。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要快速冷却患者。 如将病人浸泡在浴缸的冷水中; 将患者置于冷水淋浴下; 给病人喷冷水浇花; 用冷水擦拭病人的身体; 用冷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和大腿; 天气干燥时,用浸过冷水的床单或衣服包裹患者,并用风扇吹。

中暑的人的肌肉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抽搐。 发生这种情况时,重要的是要防止患者受伤。 不要将任何东西放入患者口中,也不要尝试给患者喝水。 如果患者呕吐,请将患者翻到一侧以确保呼吸道畅通并避免误吸。

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应及时就医。

头痛:在高温环境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持续性头痛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肌肉痉挛: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全身肌肉特别是四肢肌肉不自觉地抽搐,应及时就医。

呼吸浅而快:呼吸速度加快,超过20次/分钟,吸呼气量较小,应及时就医。

恶心:有想吐但吐不出来的感觉,应及时就医。

发现以下情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院或拨打120求助:

昏迷: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反应迟钝。

极度虚弱:感觉虚弱,几乎无法移动。

困惑:无法准确感知周围的人或事物,例如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或别人在说什么。

谵妄:谵妄、胡言乱语。

癫痫:全身肌肉不自主抽动,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

如何预防中暑?

降低中暑死亡率的关键是预防。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和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的危险因素,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从而降低中暑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精神类疾病不能投保专家:不仅仅对抑郁症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