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09:11:53 來源: 品牌世界
作者:吴志菲 来源:《党史纵览》2015年06期,《旧报刊剪辑》
新中国建立后,陈云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理财人,难免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其实,生活中的陈云非常平易近人, 有着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笔者曾多次走进中南海,采访过这位开国伟人的亲属和他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 力求还原一个平民陈云。
“枪毙”宣传自己的文章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突然停播。关于这件事,陈云夫人于若木在生前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四川省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了解到,陈云在红军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秘密前往上海, 然后前往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陈云出川的过程十分富有戏剧性,他是由其时任四川雅安小学校长的席懋昭护送出川的。于是,根据席懋昭生前的回忆质料, 那位干部写成电视剧本《陈云出川》, 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此剧本经陈云的秘书和陈云家属商量,同意拍摄,但未向陈云陈诉。
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拍好后,经有关部分审查通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陈云晚年患白内障及青光眼,视力很差,不看电视,只在每天一早一晚收听电台的“新闻联播”。如果有事,就叫人把广播录下来,等有空时补听。陈云不看电视,原来不会知道《陈云出川》的播出 ,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自觉地不向他透露。不意,一位新来的护士不知道要对陈云保密这件事, 她跟陈云说起在电视里看了《陈云出川》,很精彩 ,陈云一听 ,连忙问:“什么《陈云出川》? ”
当陈云知道拍了这么一部电视连续剧之后,立即叫来秘书,要他把剧本读给自己听。听罢,他遂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要求停播电视剧。于是,央视执行了中途停播该剧的指示。
这就是陈云,一个谦逊有余的陈云。早在1945年5月,陈云便在中共七大上这么说:“假如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 我说这里有3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于若木说,曾经有一篇老同志写的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回忆文章, 送到陈云那里审看。陈云看后,虽然同意发表这篇文章,却把文章中关于他自己的内容全部删去了。有关宣传他的文章,只要报到他那里审核,都会被他“枪毙”。据于若木回忆:“党的八大之后,丛书《红旗飘飘》要给每个政治局常委都登一个小传, 他始终差别意登他的传。”
鉴于陈云为党的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为表达家乡人民对陈云深深的崇拜之情,向世人介绍陈云的几十年革命足迹,让后代牢记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上海市青浦县(现青浦区) 和练塘镇于1990年决定在陈云旧居基础上建立“陈云同志革命历史陈列馆”。陈云得知后,专门带信给本地有关部分,要求不要搞个人的革命业绩陈列馆。他强调一切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革命人民的艰苦奋斗;离开了党、离开了群众,个人的能耐再大,也势必一事无成。最后,根据陈云的意见,青浦县和练塘镇将建成的陈列馆在展出内容和范围上进行了调整,改为陈列青浦县各个时代的所有革命先驱的斗争历史和业绩,并正式命名为“青浦县革命历史陈列馆”。不外,在陈云逝世后,家乡人还是建了陈云纪念馆。
中央领导人有什么重要活动,新华社一般都是要报道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尚志说:“凡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如国庆、五一、七一等纪念活动,固然要发新闻。这类活动都有主持人、主讲人,他们都有预先准备好的发言稿或陈诉稿,这种消息一般都是好写的。而单个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复杂一些, 对这类活动的报道,记者有‘三怕’:其一,有些领导人活动时没有讲话稿或发言稿,全靠现场‘发挥’,讲起话来跳跃性很大。其二,临时更改。偶尔也有这种情况,原说不发消息,但活动完了,觉得活动得还可以,又决定要发消息,使记者措手不及。其三,委托审稿人。有的领导人自己不审定报道稿,而是委托秘书或有关行业的领导机关什么人审稿,有的秘书出于多多宣传自己首长的心理,或有的行业领导机关审稿人出于多多宣传本行业的想法,便在报道稿上添加内容,甚至领导人现场未讲的话也加上去一些,使新闻越来越长。这就使记者为难了:差别意吧,人家是受领导人委托审定稿件; 服从吧, 又怕被现场听众说记者‘瞎写’‘胡编’,搞‘客里空’。”
李尚志介绍说,他曾多次到场采访陈云的活动, 却从未遇到过上述3种情况。陈云在活动结束后,凡要发消息的,都是把记者、秘书和有关同志叫到身边, 亲自商量着修改报道稿,因此审稿总是及时、妥帖。他有个做法很值得称道:他的活动,到场什么会议也好,与什么人座谈、谈话也好,都是事前口授,让秘书给他先起草一份讲话稿,自己修改定稿后打印出来发给记者,而且明确规定:记者发稿时, 引用他的话就以此稿为准,可以删减,但不能增加内容。
陈云“打印好的发言稿或谈话稿,都是言简意赅,文风很好”。有一次,他对李尚志说:“发新闻时,我的讲话稿别添、别改,添改了就不是我的意思了,固然你们可以删减,总不能满篇都是我的话。”他还说,这样做还有两个好处,“人老了,难免说话倒霉索;再说我讲的是上海口音,你们不容易听懂, 这样可以省掉许多麻烦。”
陈云这样“发新闻”,除了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严谨作风外,也包罗着照顾记者、尊重记者劳动的意思。所以, 新闻界的同行们每每说起,都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谁吃请就让谁吃“闭门羹”
陈云一生清正廉洁,对自己要求很严, 给自己立了个不收礼的规矩,并要求工作人员———凡是有人来送礼,必须向他陈诉,不得擅自收下,外宾送的礼品也一一上交。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
一次, 陈云在外地视察工作结束,乘火车回北京。其时,本地派来送行的两位同志告诉陈云的随行人员:“车厢后面有一个大柳条筐 , 是给首长的一点营养品,回去后好好给首长补补身体。”随行人员一听,急了:“首长是不收礼的, 你们快把东西带回去。”
本地同志说:“首长在我们这里太辛苦了,找人谈话、开会、观光,工作很累,又不让提高伙食尺度,而且他身体又弱,缺乏营养。筐里不外是两只老母鸡和一些青菜,请带回去给首长补养一下。”
怎么办呢? 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犯了难,陈云是一贯不收任何人送的礼物的, 可请来人下车带回去吧,他们又说“这不是哪个人送的,是几位领导同志共同决定的。东西又不多,就请首长收下吧”。这样你推我让,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工作人员只好向陈云请示汇报。
工作人员向陈云建议,既然东西已送上车了,再要他们带回去,面子上过不去,是否可以按市价把东西买下来。陈云听了,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还是请他们把东西带回去,要和他们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不能收。”本地同志听了这些,很有感触,下车时把东西带回去了。
1976年以后,一些老同志在陈云的关心下恢复了工作。为了表达感激之情, 有一位老同志送来一纸箱葡萄,陈云坚决地说:“带回去。”经过反复推让 , 陈云才说:“那好 , 我尝5颗。”果真,他只摘了5颗葡萄,送友出门。
还有一次,一个雄师区的两位领导来向陈云汇报工作,随身带来两盒本地产的葡萄。当他们汇报完起身告辞时,陈云让他们把葡萄带走,并说,我是中纪委书记, 不能收你们的礼物。他们解释说,这值不了几个钱,算不上送礼,只是请您尝尝。陈云说,好吧,那我吃10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带回去。
渐渐地,登门服务者均空手而来,再也不给陈云提东西送礼了。陈云开玩笑说:“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
陈云不喜欢客套,讲究实在。平时去外地,他向来禁绝本地领导人迎送,也不让老朋友老部下到他家中做礼节性的造访。用他的话说,叫做“不接不送”“不请不到”, 他总说:“各人都挺忙的,走那形式干吗! ”“没事别来,有事说事。如果电话中把事办了,就别跑腿了。”
1960年秋季的一个晚上 ,周恩来到陈云处谈工作。按过去的接待常规, 工作人员要给客人冲上一杯热茶。但中央刚发了个文件,其主要精神是,接待客人不送茶,不敬酒;到场各种会议的人员自带茶、烟;到各地视察工作,不迎来送往;不请客,不送礼。那周总理来了送不送茶呢? 其时在陈云办公室工作的杨乃智回忆说:“我们同陈云同志的卫士长商量了好大一会儿,最后商定还是给周总理送一杯茶上去,理由是总理来了不能与一般客人同等对待。”当卫士将茶水放在周恩来面前时, 周恩来一看,立即严肃地批评说,你们不知道中央刚发了文件,接待客人禁绝送茶吗? 周恩来拒绝喝茶, 弄得卫士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不知是将茶水拿下去好,还是放着好。周恩来谈完工作离开后,陈云将所有工作人员叫到他的办公室,严肃地问: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你们学过没有? 进而说:既然学过了,为什么不按文件规定执行呢? 工作人员哑口无言,只好如实地将其时的想法讲了一遍。陈云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央、国务院文件的规定,对中央领导和普通群众都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特殊化,不能在执行中任意打折扣。杨乃智说:“从陈云同志办公室出来后,我们立即开了一次会,各人都作了自我检讨, 并规定了一条制度,每周要进行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和讨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以及按阅读范围可以学习的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以提高各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陈云自己不吃请, 自己吃得也比力简单,这是他的习惯。但他并不“死板”,即使在那个斗争火药味比力浓烈的时代,对一些须要的人情,陈云认为还是应该要的,并不是凡事都“上纲上线”的。在20世纪50年代对资改造和“三反”“五反”搞得最轰轰烈烈的时候,有些干部怕与资本家交往,怕被腐蚀,杯弓蛇影,陈云对此指出,要有来往,要做工作,既不是被腐蚀,也不要把正常的交往“敌对化”。他曾讲过一个小故事,天津有一位女老板,看到公方代表开会回来忙得顾不上用饭,给就他煮了一碗面条, 公方代表绷紧了阶级斗争之弦,拍着桌子,吹胡子瞪眼睛说:“你腐蚀我吗? ”陈云认为这样做也太不近人情了。
经常“大放噱头”的首长
虽然陈云对身边人要求十分严格, 但他并不是整天板着严肃的面孔,说话也不乏风趣幽默,和各人经常聊天开玩笑。
1982年的一天,赵天元被组织上派到陈云身边做警卫员。以前,赵天元在连队当战士, 没有接触过大干部。因此,报到那天乍一见陈云,心里难免有些紧张。陈云像是看出了赵天元的心理, 便问了他叫什么名字,听后马上风趣地说:“赵钱孙李, 天元(圆)地方。”然后,又问他的籍贯。赵天元说是河南沁阳。陈云听后又说:“你们老家可是产小米的地方啊 , 那小米过去是给皇帝进贡的, 你知道吗? ”
过了一会儿, 陈云出去散步,一边走一边与工作人员谈笑风生。他指指赵天元,笑着对周围的人说:“这位小同志‘第一’。赵钱孙李,赵是第一,天、元也都是第一。你有弟弟吗? 要是有个弟弟,就该让他叫‘地方’了。”说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这一笑,顿使赵天元那种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第二天,赵天元开始跟班熟悉情况。当天值班的是警卫员小徐和护士小赵,陈云一喊“小赵”时,赵天元与护士小赵分不清在叫谁, 就一齐允许,各人一见都笑了起来,陈云也笑了。小徐开玩笑说,为了区别,以后就叫护士小赵“黄毛丫头”吧。陈云听后,笑着说:“不可,这个外号不可,我不批准。”各人问:“那怎么分清两个小赵呢? ”陈云指着赵天元说:“这是警卫员小赵。”各人说:“这也欠好叫呀! ”
晚饭后, 陈云突然对赵天元说:“你们家乡不是产小米吗 ? 那就叫赵小米吧。可以吗? ”赵天元点了点头:“可以 ,这就分清了。”
这时,护士小赵为报小徐给她起外号之“仇 ”,赶紧说 :“首长 ,有‘小米’了,小米加步枪嘛,就叫警卫小徐‘步枪’吧。”
在一片欢笑声中, 陈云高兴地说:“好, 小米加步枪打出了新中国。就叫赵小米加徐步枪。”随后,陈云当着各人的面,乐呵呵地在一个本子上写上了“赵小米+徐步枪”。
就这样, 在陈云身边,“小米”这个名字渐渐叫响了,以至于不了解这个名字原委的人,还真以为赵天元姓“米”。
调到陈云身边的第二年,赵天元探亲回来,陈云问:“这次回家,对上对象了没有? ”见赵天元笑而未答,陈云又说:“不要欠好意思嘛,人生总要过这一关的。”赵天元说:“找了。”陈云笑着说:“拿照片给我看看! ”说着,他指着放 在一张长 条几上的 相册 ,说:“我和老太太(于若木)年轻时的照片就在那儿放着,你们随便看。”
20世纪50年代, 北京内连皗鞋厂的业务以承接外来订货为主,特别讲信誉,特别注重质量。其时把关的有两个老师傅,手艺都是“头等头的上乘”。其中的王文林还给毛泽东定做过毛边底布鞋,他制作的鞋非常合脚,毛泽东非常满意。
后来,聂荣臻也穿了王文林做的鞋,感到称心满意,便将这位鞋匠介绍给了徐向前,徐帅又向陈云推荐。
陈云正苦于大脚趾变了形,急于想穿到合适的鞋。为此,王文林一连4次被请到中南海画样改样。陈云感动地说:“王师傅,咱们相见恨晚。今后我穿的布鞋, 就全由你承包啦! ”自此,陈云将王文林做的鞋戏称为“王牌”。
陈云是南方人, 习惯于南方的气候。从1977年至1992年,他几乎每年都到杭州,住上一两个月、三四个月,在西子湖畔留下过许多轶事、佳话。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何宝生回忆道:“他每次出游,总是走在游客中间,凡是认识他的人, 总是停步向他问好,有时他停下步来与游客聊天。一天,他在‘云栖竹径’散步,碰上几位上海旅客,他便打起了上海腔,与他们闲谈了好一会儿。有时他的出现,会使游客闻讯赶来看他,有时围观群众会越来越多, 负责警卫的同志感到担心,可他却谈笑风生,说到高兴时还会开怀大笑。”
陈云特别喜爱听评弹,经常像普通黎民一样收支书场。可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十分头痛,他们一方面希望首长去听评弹,在繁忙工作之余轻松开心一下,也好调养身体;另一方面又担心首长的宁静。陈云察觉了工作人员的心思,笑着对他们说:“没有关系,你们不消担心。我不像毛主席、周总理、少奇、朱德同志那样容易被群众注意和围观。”停了一下,他又说:“我们进 书场不要 过早 , 也不要过晚。”他还专门交代说:“我们不要在书场门前下车,与我同行的有一两个人就行了。”
就这样,陈云每次去书场,身着中山装,脚穿一双老皮鞋,天冷外出时再加一顶蓝布帽、一件棉坎肩,只有一辆车,一两人跟随。进场不惊动群众,退场时静静地走旁门,从不影响群众听书。他和黎民一起自得其乐。后来,有不少与陈云同场听过书的群众在街头巷尾自豪地说:“我不止七八次与陈云同志一起听书,我就坐在他的后排右侧。每逢演员放噱头(评弹中逗笑的话或举动 ),他就和大伙一起放声大笑,一点没有中央领导的架子,真开心! ”
“木炭汽车”长命要诀
陈云的体质一直比力弱。早在延安的时候, 他就把自己的身体比作“木炭汽车”, 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敷,而且感冒发烧是常事。1959年,他患了冠心病,后来经过治疗,有所恢复,但冠心病的帽子没有摘掉。1979年,他又患上直肠癌,乐成地做了手术切除。1984年,又被发现患有帕金森氏病。但他仍然有条不紊、从容顽强地应对繁重的工作,直到晚年依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且能够享年90岁。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先进的医学科学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外,也和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陈云一生淡泊名利,崇尚至简生活。他曾经书写过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于若木曾回忆说:“我与他风雨同舟几十载,其间有革命征途上的急流险滩, 也有革命队伍内的风云幻化,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我从来没见他慌张过。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我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过来人。’如果不是把党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一事当前不会受到名利的过多困扰,一身轻松兢兢业业地投入工作,因而也就能作风果敢,善出奇谋,专治经济顽疾,促进国家发展。同样,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对 他个人的健康 也大有裨 益。
“粗菜淡饭 ,布衣素食”是陈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两套毛料中山装,只有在接见外宾、出席会议和重大活动时才穿,一直穿了30多年,平时在家里办公,穿的是布衣。他的大衣是两用的,春、秋天是夹大衣,到了冬天,把做好的厚绒衬里用几个扣子扣上,就成了厚大衣。他用东西也很节约,一只皮箱是延安时期的,直到1994年还在用。有一把刮胡刀,刀架是1935年由上海秘密去苏联之前买的,3个刀片用了10年, 而刀架一直用到他逝世之前。他有一件坎肩自解放东北时开始穿,穿了40多年,坎肩上补丁叠缀, 布料不一———在江西“蹲点 ”时 , 曾有人大略数过 , 各种巨细补丁有28块。直到1984年,棉坎肩已经有32个补丁,破旧得不可了,陈云才勉强同意换下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比力困难, 陈云一日3餐的伙食尺度是 :早饭稀饭、面 包、牛奶、奶油 、果酱、咸菜;午饭1道蔬菜、1道荤菜、2两米饭;晚饭为1份豆制品(即豆腐、豆腐干等) 和1份蔬菜、1两半米饭。到八九十年代,国家的经济开始好起来,陈云的伙食也有所改善,但依然很简单,他的饮食偏素,一日3餐是:早饭豆浆、面包、果酱和稀饭;午饭,一荤一素;晚饭,一个炒素,炒素主要就是烧豆腐,主食则为大米饭。他对主食是有“讲究”的,因为是南方人,他只爱吃大米饭, 为了定量准确,每次做饭都要称重,中饭100克、晚饭75克大米。用饭也是细嚼慢咽 ,不急不忙。据他的一位保健医生说,他每餐吃一小碟花生米,永远是13粒。每餐的米饭都吃完, 一粒米也不剩,米粒掉到桌上还要拣起来吃掉。他每餐配有水果,经常是香蕉。他的这些食谱,是常年稳定的,即使逢年过节和过生日也不改变。
在接受专访时,于若木说:“正是陈云同志这种平衡的膳食,对他晚年的健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从不吃零食,也从不喝饮料,这包管了他的肠胃正常,从无积食或腹泻的情况发生。”她还说:“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数字化’,他定时定量。用饭是这样,散步也是这样。散步,身体好时走2000米,都是用尺子量好的,身体差一点时是1000米。再后来不按距离丈量,而是按散步的时间来计算。他每天增补的热量多少及运动量,在营养学或运动学上是有科学根据的。”
陈云的生活哲学是“睡眠第一,用饭第二”。他非常重视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富足的睡眠,这是在恒久战争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他说:“在长征途中,在遇到后有追兵,前有仇人堵截时,往往需要急行军,必须绕道走很多路, 才气躲避开仇人的精锐队伍,生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但当队伍找到了宿营地后,许多人的第一件事不是用饭,而是设法找地方睡觉。因为,只有恢复体力,才有胃口用饭,即使吃不上饭,也会有体力走路。”但事实上,他睡眠并不富足。新中国建立之初,陈云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上午、下午开会,或者看文件、处置惩罚问题, 晚上8点钟到周恩来那里,12点钟到毛泽东那里汇报工作。他其时对苏联朋友说:“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4小时都包管不了。”
一生中最后321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陈云已是高龄老人了,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慢慢地衰退, 特别是心脏病逐渐加重,需要不停地调整各种治疗药物的剂量与服用方法。加之反复肺部感染发炎,需用抗菌素治疗,因此住院的次数也增加了。
1994年5月13日 , 陈云从上海回到北京,5月25日晚上9点多钟,因肺炎住进北京医院。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中南海的那个家。
陈云生前 的工作人 员回忆说 :“陈云同志同疾病斗争的精神是很顽强的。他的头脑一直是清楚的。他的脑血管硬化很轻,脑萎缩的水平也很小。陈云同志始终相信医务人员,你只要把必须接纳的医疗步伐的原理同他讲清楚, 他都会高兴地接受,并密切配合治疗。”
在医院里,陈云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坚持收听各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以及15分钟的国际新闻。他收听新闻非常认真,同看《人民日报》一样,从不放过任何细节,而且他的记忆力很强。有时他听了重要新闻,就会及时提醒工作人员注意。有时没有听清楚某条新闻, 他会反复听好几遍录音,直到听清楚为止。如果仍然没有听清楚,就会问工作人员,而身边工作人员往往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听过后并没有记住,只好回答说查一查。
后来,陈云的听力跟不上广播员播音的速度,于是他便要工作人员每天把新闻稿借来念给他听,但他听讲以前,自己仍然坚持先听一遍新闻录音。在他住院的日子里,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听新闻,并要秘书每天给他讲讲国内外大事。有时白昼因发烧昏睡, 但当晚上退烧清醒时,也会把秘书找来讲讲当天新闻。
1995年1月19日 ,陈云在《陈云文选》再版增补文稿的送审本上用铅笔签下“陈云”两字,这成为他一生的绝笔。
这年春节, 陈云病情还比力稳定,精神也比力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来看望他, 还谈起形势与工作,他听得很认真,也很高兴。当其他中央领导和不少老同志得知陈云精神不错,都想来看望时,陈云就要工作人员转达说,各人工作都很忙,泽民同志、李鹏同志都来看过了,可以代表各人了,其他同志就不要来了,谢谢各人的关心。
1995年4月10日清晨5点多 ,陈云的血压突然下降, 经接纳步伐,血压和心律开始趋于稳定,医务人员一直密切观察。
中午12点左右, 薄一波办公室打来电话, 说薄老很想念陈云同志,准备马上到医院看望。12点45分,薄一波来到医院, 走到陈云病床的右侧,陈云睁开眼睛望着他,头脑还很清醒,但不能讲话,他见到薄一波后,就挥手示意,要薄一波到他的病床左侧来,以便好说话。陈云的右耳有些背,左耳听力好些。薄一波见他病成这样子,心情很极重。
薄一波说:“陈云同志,各人都很想念你。”陈云像往常那样,仔细地听薄一波讲话,脸上不时露出微笑。有些话他没有听清,便示意身边秘书再重复一遍。
少顷,薄一波向陈云告别。陈云抬起头来,依依不舍地目送薄一波离开。
之后, 陈云听了一会儿评弹,平静地休息了。
这天下午不到两点,陈云病情开始恶化,血压、脉律急剧下降,随即出现自律心律,血压曲线迅速酿成一条起伏不大的直线。这时,医务人员接纳一切可能的步伐进行抢救。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得知陈云病危的消息,立即赶到医院。
14时04分 , 在同疾病顽强斗争了321天后,陈云那颗跳动了近一个世纪的心脏骤然停止了搏动……
“忆昔艰辛治国 ,重整破碎河山。几经劫难过,板荡识英贤。黎民柴米心叩,万家忧乐怀牵。有道是,知难行更难,远足赖前瞻。唯实不唯上,警世留真言。净宇若胸襟,双袖清风展。后世论楷模,念及几潸然。”一生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陈云走了,而他的精神与灵魂、他的情操与风范,永远驻留在人民心中。
【作者:吴志菲 来源:《党史纵览》2015年06期,《旧报刊剪辑》】
据统计,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35亿辆,新注册登记汽车更是连续十年以每年超过20...
讯 www.yule.com.cn 法国当地时间5月18日,第77届戛纳电影节于首周末举办贾樟...
昨天,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墓主人...
本周五,楼市迎来诸多利好,四项重磅政策同时出炉,包括购房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
了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为1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分别发行了三期金融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