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专家:八成受访者视中国为盟友愿意从国学习成功经验

2023-08-07 07:25:12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在迪拜对阿拉伯国家青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将中国视为盟友,这是四年来的最高值。 联合国人口基金数据显示,阿拉伯地区拥有庞大的青年群体,30岁以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 因此,外媒的调查结果以及阿拉伯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不断上升的趋势值得格外关注。 据《环球时报》《中外民间交往系列观察》调查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民间交往渠道的扩大,与老一代阿拉伯人相比,阿拉伯年轻人有更多媒体了解中国,与中国有更多联系。 与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们对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化和当代的了解。 此外,今天的阿拉伯青年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愿意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进一步扩大中阿青年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面对面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中阿两国可以努力的方向。未来。

“和中国同事相处总会有不断进取的冲动”

走在中东各国的商店里,来自中国的数据线、充电宝、手机座等日常消费品琳琅满目。 去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前往首都多哈采访时,翻出了每一件世界杯特许产品的背面,其中不少是熟悉的“中国制造”。 多哈一家世界杯特许产品店的店员艾哈迈德表示,他们店里的很多产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中国产品品种多、质量好,消费者非常喜欢。”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学院教授刘忠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阿拉伯青年对中国正面认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方的经贸往来,尤其是广东广州的经贸往来。 、宁夏银川、浙江义乌。 通往阿拉伯世界的窗口。 据搜狐网统计,中国是阿拉伯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2022年,中阿贸易额将突破43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在社会文化领域,刘忠民表示,中国电视剧、电影对阿拉伯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 《山海情》、《欢乐颂》、《父母之爱》等阿拉伯语版电视剧已在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

来自阿尔及利亚的21岁女孩努拉·奥姆里(Noura Omri)在谈到对中国人的印象时表示,她之前对中国人有比较刻板的印象,认为中国人沉迷于努力工作,不喜欢交流。与外界。 不过,自从努拉学会了中文,她在当地结识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朋友,对中国人的印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努拉是阿尔及利亚第三国立大学媒体和地缘政治专业的硕士生。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汉语,她在今年的阿尔及利亚汉语桥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比赛前,很多中国朋友给了她很多帮助。 她的朋友、中国赴阿富汗医疗队队员杨毅在医疗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每天都抽出时间辅导她唱中文歌曲。 。 努拉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中国人民和我们一样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来自卡塔尔大学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今年23岁。 毕业前,他特意选择到多哈一家中国公司承接的项目实习。 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前经常在网络短视频中看到中国基建的速度,这次终于有机会“一探究竟”。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企业高效的项目组织和管理以及中国同事出色的工作能力。 他说:“我感觉每一位中国同事都是‘全才’,当因休假等问题出现人手短缺时,他可以随时接任其他岗位。”

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利尔·哈姆迪(Faliel Hamdi)在求职过程中也青睐中国企业。 法里尔出生于东部布韦拉省的一个柏柏尔家庭。 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柏柏尔语。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在欧美公司工作,而是选择在当地的中资公司工作。 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地人经常戏称中国人为“机器人”,但她愿意接受这种文化。 她相信,中国人民凭借这种拼搏精神创造了世界奇迹,与中国同事相处时,总会有一种不断进取的冲动。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沟通渠道的畅通,让阿富汗青少年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多元

阿拉伯人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新中国坚定、无私、积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并为此慷慨解囊,赢得了阿拉伯国家的善意和赞赏。

青年增强运动_疯狂的背后华红的演员_

《环球时报》记者到一些阿拉伯老年学者和政治家的家中做客或采访,发现这些家中珍藏着带有岁月痕迹的《毛泽东选集》,他们会拿出来翻阅。分享了他们对建国领袖的敬佩之情,并表示要让子孙继承他们的精神财富,世代对中国友好。 事实上,他们中不少人的后人确实“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中国研究,对中国充满深厚的情谊。

18岁的罗达是埃及苏伊士大学一年级学生。 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从小就听长辈给我讲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正是因为对中国的了解,我才选择学习汉语。” ”

一方面,阿拉伯年轻人继承了父辈的友谊基因,对中国充满淳朴友好的感情; 从阿拉伯年轻人的角度看中国,对中国的印象更加丰富多样,与时俱进。 21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 许多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游戏等富媒体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老一辈阿拉伯人虽然对中国抱有友好态度,但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 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是人口多、发展水平低、产品质量高。 一般来说。 年轻一代受传统思维和成见影响较小,没有太多的思想和思想包袱。 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多元和积极,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和国家发展印象深刻。 他们认为,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阿拉伯国家学习和借鉴。

努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从父母那里知道,中国从小就为阿尔及利亚独立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但最让她感动的是中国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必须更多地了解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也相信阿富汗和中国之间牢固的友好关系将为我未来提供很多机会。”

美国霸权激起阿拉伯民怨

在中沙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背景下,环球时报旗下民意调查中心近日开展了“沙特年轻人眼中的中阿关系”调查。 这项调查针对沙特阿拉伯 18 至 35 岁的年轻人。 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用阿拉伯语进行。 调查时间为2023年7月4日至11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数据显示,超过70%(73%)的受访者对中国有好感,而不超过一半(47%)的受访者对美国有好感。 超过70%的受访者对中沙在基础设施、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表示理解,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亲身感受到这些合作确实取得了成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在阿拉伯国家影响力很大。 一些国家政府希望美国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一些国家的人民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 、教育影响较大。 然而,美国频频干涉别国内政、对阿拉伯事务发号施令的霸权行径,令阿拉伯人民十分反感。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指责沙特为恐怖分子提供支持。 目前,美国仍在以所谓人权报告和宗教自由打压阿拉伯国家。 这些都让很多阿拉伯人对美国的印象变差了。

这一趋势也反映在迪拜进行的民意调查中。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今年6月在迪拜对18岁至24岁的阿拉伯青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他们国家的“盟友”,为四年来最高; 在阿拉伯青年心目中的友好国家中,中国排名第二,美国排名第七。

刘忠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严格的政治和法律角度来看,阿拉伯国家在军事安全方面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更高。 在更广泛的伙伴关系方面,阿拉伯青年现在看到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了盟友的利益,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因此他们将中国视为伙伴般的“盟友”。 ”。

埃及青年拉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今世界最值得信赖的就是中国。 中国是信​​守承诺的好朋友,为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做了很多好事。 与美国嘴上不说实话,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援助附加了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

不过,邹志强也强调,阿拉伯国家的精英仍然深受西方教育、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西方的认知短期内很难改变。 今天的阿拉伯青年实际上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国的发展。 “谁在哪方面强,我就向谁学习。”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形象上升了,各方面都要比美国好。 。

面对面的交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基础和强大的现实支撑。 法国“中东钥匙”网站报道称,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并呈现出多种形式。 过去10年,中国和中东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多项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为中国对华大规模投资打开了大门,包括“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大型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倡议。 此外,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也提升了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注重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近年来,中阿青年交流取得诸多成果。 去年底首届中阿领导人峰会上,中阿务实合作“八项共同行动”就包括青年发展共同行动。 今年7月实施“中阿青年友好大使项目”,近百名阿拉伯国家青年代表来华交流; 8月1日,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揭牌; “培训计划”项目也吸引了众多阿拉伯学生的参与。 这一系列项目将有助于中阿双方增进了解、增进互信。

与政府层面的合作相比,邹志强认为,年轻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直观、情感化、更加自由。 中阿青少年在对方国家旅游学习时,可以结交当地朋友,进行深入的心与心的对话,这对于增进双方了解、加深友谊将起到“滋润、无声”的作用。两国人民。

但他也表示,目前中阿青年交流规模有限、覆盖面不够广。 22个阿拉伯国家有4亿多人,但真正能参与这种交流的人还是少数。 环球时报民意调查中心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在沙特,80%以上的受访者从未访问过中国(大陆地区),90%的人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访问中国(大陆地区)。允许。 超过70%的民众认为有必要通过旅游、语言学习、文化演出等方式加强两国青年交流。 刘忠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中阿青年交流活动“官方色彩”比较浓,官方与民间的交流不平衡,语言、宗教差异也制约了中阿青年交流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的交流。

邹志强认为,未来应增加中阿青年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阿拉伯年轻人对中国的新兴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国的科技和游戏公司可以利用青年群体拓展市场,这也可以帮助阿拉伯国家培养年轻科学家和创新人才。

【环球时报驻埃及、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通讯员 黄培昭 王传宝 任浩宇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再度扩容人寿等两家公司上榜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