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虎网手机版

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举措和建议

2023-11-29 08:01:35 來源: 搜虎网 作者:搜虎网

  

一、教育强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国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越扎实,教育强国的步伐就越稳,教育强国的潜力就越大。推动学前教育普遍普及、安全高质量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 [1]之所以说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因为基础教育直接影响能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直接决定能否实现人口众多的现代化。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在人口大国向人口高素质创新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为此,要根据时代变化的需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新素养为导向。

新素养培养的目标主要体现在:(1)响应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推进学生创新素养教育,特别是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扭转传统以答疑解惑为主的学习方式。 “只看分数”的评价导向; (2)响应数字时代要求,推进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特别是构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工程思维的教育体系; (三)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断网”“断供”。 “卡脖子”等严峻外部环境,推进学生科技素养教育,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4)应对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世界中的“人机”关系带来的人文、情感、心理等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素养、新人文素养教育,思考新举措、新方法; (五)面对中国承担全球发展责任日益迫切的需要,培养学生全球公民素养和领导力素养教育,并尽快将其纳入教育发展议程; (6)应对未来社会复杂的跨领域、跨部门、跨组织的问题解决要求,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教育; (七)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发展需要,构建健全学生健康素养教育体系。

二、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教育、科学技术、人才等单独章节,吹响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 基础教育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功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这实际上为基础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向。 。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环境生态较差等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绩效观。 地方政府主要指区、县级政府。 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儿童全面发展理念,没有形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他们只是简单地用中考和高考的成绩作为教育成绩和教育质量的指标。 这与中央的评价精神极为不符。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转变教育绩效观念,转变为对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双重评价。

二是数字教育仅被视为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教育,尚未转变为以培养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世界已全面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教育蓬勃发展。 数字化教育是基础。 然而,除了人工智能等少数专业外,其他教育领域尚未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这与国家的教育实力不相适应。 建设面临的新要求与教育强国建设不相适应。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是数字教育强国建设。 数字教育强国最终体现在儿童和教师的数字素养、课程与教学的数字化、学校课堂的数字化、家校协作的数字化。

第三,学科本位教育模式弱化了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科学教育社会功能观念的缺失,导致人们对国家科技危机的认识淡薄。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主要分学科,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教育。 因此,实施“五育并举”,推进融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学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对人才解决综合问题的创新能力的渴望。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这种单一学科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 同时,要改变科学教育中社会观念缺失、认知模糊的情况,因为这直接导致人们对国家科技发展危机意识淡薄。 建设教育强国,要把科学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等置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首要位置。

教育强国之路在何方_教育强国之路_

第四,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自媒体、网络游戏的盛行,给孩子的成长学习环境增添了外在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比如,快餐短视频的流行,导致孩子因为沉迷网络而缺乏与父母陪伴的机会。 孩子本身沉迷于短视频,也失去了促进动手操作等多感官通道发育的机会,进而影响大脑发育; 自媒体的短期利益诱惑很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长远目标、长远规划和理想追求; 网络游戏的虚拟社交化也使孩子失去了与同伴一起玩耍、共同成长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加剧了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扭转这种长期的、潜在的、隐性的对儿童成长不利因素的影响。

第五,教育与国家安全、全球科技竞争、全球责任和领导力的关系意识亟待加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在国家安全和全球科技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进一步厘清和明确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与一国全球科技竞争、教育与一国全球责任和领导力的关系尚未进入教育议程。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国家安全导向、教育与国家全球科技竞争的规划,还是教育的目标设定与国家的全球责任和领导力,都还处于朦胧状态。 教育强国需要将这些关系作为紧迫的议程项目。

第六,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跨学科的教育过程思维尚未形成。 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肩负重任的人才是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后继者。 把“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推进“五育”。 当前,“五育”的实施已走上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道路。 通过教材的系统编写,实现了智育一体化,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也进行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尚未重视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 以美育融合为例。 美育涉及五大艺术门类。 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歌剧)、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科目。 当前的艺术学习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跨学科的设计,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可能学不到任何一项艺术技能,这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不相称。

第七,健康教育与全面认识健康发展的逻辑关系尚未建立。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将健康体育列为科目,这一设计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除了睡眠因素外,健康还受到身体卫生、营养、运动、积极心理、常见疾病预防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多种因素的考虑,目前的健康教育不包括身体卫生教育、营养科学教育和运动锻炼。 科学教育、积极心理科学教育、常见疾病预防教育等制度安排,极大损害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将影响“健康中国”强国目标的实现。

教育强国之路在何方__教育强国之路

三、教育强国基础教育的路径选择

建设教育强国,构建基础教育新型素养教育体系,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根本问题: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而立,是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中,落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与“学生学业发展”教育和谐同步、“五育”融合一体之路。 为此,提出以下针对性措施:

一是构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双重评价体系,构建以“五育”为基础的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和以学科为基础的学生学业发展教育体系。 目前,学生学科学业发展评价体系已经建立,但评价框架和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 然而,儿童全面发展的评价和全面发展教育尚未得到充分讨论。 为此,首先要构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指标,确定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指标框架。 一般来说,儿童全面发展的指标框架主要包括大脑发育和身体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和公民发展、社会和个性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健康和安全发展等指标[2]; 学生学业发展指标框架主要反映学生学科学习成绩。 其指标包括学科知识(概念、原理)、学科能力、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本质、学科文化、学科学习能力、学科交叉和学科思想政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儿童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后者是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学业发展; 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体、独立个体、社会个体,具有全面发展的特点; 学生的学术发展是指通过学习一门学科所获得的学术成就的程度。 主体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不是价值论的或本体论的。 学习该学科的学生不仅获得该学科的学术成就,而且促进他们作为人类的存在。 儿童的全面发展[3]。 我们之所以讨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双重评价体系,是因为没有儿童全面发展的评价,也没有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评价。

二是构建数字技术充分融入学生学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这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创新能力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 换句话说,未来的技术创新必须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 为此,数字技术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全面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教育系统中的学术发展。 无论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还是学业评价,都可以改变单一的纸笔学习、作业、测试,融入数字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 学生能否使用数字技术也应纳入对学生学业发展的评估。 此外,在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结合学科内容、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融合的需要,我国的课堂文化必须大力转型,打造学生可以参与的场所。体验式、沉浸式和探索性学习。 。

教育强国之路在何方__教育强国之路

三是构建综合科学教育体系,打造科学教育“新基础设施”。 构建全面的科学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学生的科学学术发展目标、科学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时代需要、反映科学发展前沿的科学课程、科学学科的教与学、发展科学教育,科学学习所需的环境设施。 其中,科学学科的学术标准可以从学科思想政治、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文化与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学习技能、科学跨学科学习等方面构建; 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科学教育的一个短期方面。 从科学教师资格体系建设到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都需要完善。 特别是要构建大学理科学科教师教育体系和中小学理科学科教师教育体系。 更为迫切的是需要建设科学教育“新基础设施”,从传统的纸质科学实验室转变为主要以数字技术支撑的实验室。 同时,要全面改造科学教育的课堂文化,把课堂变成学习科学所需要的。 它是一个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一切工具和技术叠加、融合,同时开展计算教育、工程教育、STEM教育的科学教育课堂。

四是构建生理健康科学教育、营养科学教育、运动科学教育、积极心理科学教育、常见疾病预防科学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儿童健康能力,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一方面,健康中国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另一方面,没有健康教育强国,怎能实现教育强国呢? 因此,教育强国建设应包括健康教育强国。 健康教育强国需要遵循科学逻辑,开展生理卫生科学教育,不仅让孩子掌握生理卫生科学内容,而且养成生理卫生习惯; 要从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转向营养膳食和营养科学教育。 学生掌握营养知识,提高合理饮食能力; 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体育”的要求,开展体育科学教育,不仅促进学生体育的“学术发展”,包括体育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发展中,还要注重锻炼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终身科学锻炼的习惯。 为此,我们必须构建运动与学术相结合的教育体系[4]; 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心理咨询和干预为重点。 转向积极心理科学教育,注重积极心理培养和学生生涯指导; 加强常见疾病预防科学教育,开展医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方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对常见疾病、流行病等有理性认识。学校健康教育体系,从顶层设计来思考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结构。

笔记:

[1] 习近平.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J]. 求是,2023(18)。

[2]朱旭东,刘丽莎,李秀云。 儿童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学业发展的辨析——兼论儿童全面发展与学生学业发展的双重评价[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2):25-40。

[3]朱旭东,李秀云。 论儿童全面发展理念的多学科内涵构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02): 1-16.

[4]朱旭东,邵婷,韩晓伟。 教育视角下学生体育学术发展:内涵、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J]. 课程材料与教学方法,2023(6)。

(作者朱旭东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大学)

《人民教育》2023年第20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华南理工大学首次实验中发现磁霍普夫子(Hopfion)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8009233号-1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搜虎网 www.xmsouhu.com 版权所有 搜虎网
统计代码